AI时代如何解决就业矛盾?

AI赋能的技术得到深度应用,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也造成就业破坏。(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大公报报导,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分析,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这两种现象并存。研究人工智能(AI)和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特别是造成这种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这次不一样”是经济学家最爱用的一句话,不管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都习惯于把这句话作为开头和立论,对事物当前和历史上的相似度进行比较。

  就技术对就业的冲击而言,从历史来看,有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会破坏就业,导致人们失去工作而且无法回到劳动力市场;二是,经济史证明,人们最后都能找到工作,岗位和职业也比过去多得多,因此,技术会破坏就业,但是终究还会创造就业。这两种观点一直都存在。

  技术颠覆频率加快

  这次确实不一样,体现在人工智能的速度、广度、深度与以往任何科技都不同。人类有史以来,在1.2万年前发明农业,这是一次最大的革命;在几百年前完成工业革命,这也是了不起的革命;还有几十次具有关键通用型特征的技术变革,带来生产方式的进步及产业的革命。但以上这些革命都不能与人工智能相比,因为人工智能的每一次进步都可以视为一次关键性的通用技术进步,都可以赋能到其他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