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刚:加强浙港合作 增强创科发展新动能

严刚:杭州加快以创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为香港特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全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更为深化浙港合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评社香港5月20日电/立法会议员严刚表示,在特首李家超四月下旬访问杭州,推动并深化浙港合作之际,香港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昨日就加强与内地区域合作议题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讨论。杭州加快以创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为香港特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全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更为深化浙港合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严刚表示,香港与浙江两地政府上月杪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确立了13项重点合作领域、共51个项目,包括商贸投资、金融、航空等重点合作领域。两地也签署四份涵盖科技创新、住房安居、经贸合作,以及青年发展范畴的合作备忘录和意向书,包括共同推进浙港两地技术研发合作,重点围绕智慧城市、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生物医药、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创新房屋科技;共同推动浙江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浙江企业善用香港优势,拓展国际业务。

  正是看重杭州六小龙创科发展的成功经验,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主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成立“浙港合作会议”新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是两地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回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下“八大中心”定位、特别是金融中心、创新科技中心定位的战略举措,将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外引内联的角色与作用,推动浙港优势互补、共拓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香港与宁波同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而香港目前港口吞吐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处于持续下降态势。如何加亦因此,两地在港口、运输、物流领域的相关合作,在中转业务领域深入合作,以加强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巩固并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这方面,相信浙江与香港具有极大的合作空间与潜力。

  严刚认为,在港口、运输和物流领域,香港与宁波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开展深入合作,包括绿色航运技术应用、绿色船用燃料加注、碳交易和绿色金融、海事服务合作;也可以结合浙江电商的快速发展和空运需求的增加,加强浙江和香港在空港货运方面的联动和合作。香港的离岸贸易服务与浙江的制造业优势可深度融合。面对地缘政治纷争的加剧以及未来持续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区政府充分发挥“两制”优势,积极构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机制,吸引包括浙江在内的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区域供应链总部,通过香港借船出海,拓展新兴市场。

  在科技和金融领域,打造具法制保障的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空间,吸引浙江的科创企业在港上市,截至2024年,浙江已有13家企业在港完成上市,涵盖资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未来可考虑针对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推出专项辅导计划,简化上市流程,并利用香港的国际资本网路提升企业市值与竞争力。

  除了关注科创企业,浙江的制造业基础非常雄厚,香港也可积极研究如何帮助浙江企业搭建跨境投融资平台。例如,香港的金融业可向浙江企业提供更多人民币债券发行服务,提升浙江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和对外投资的资本能力,形成“浙江制造+香港金融+香港服务”的出海增值模式。

  对外经贸推广方面,共建中东欧投资服务平台或“一带一路”投资服务平台。特区政府应积极鼓励港资企业或在港中资企业参与在宁波举行的、旨在深化国家与中东欧合作的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并由香港贸发局牵头协调浙港两地,设立“浙港经贸合作专场”,重点推广香港的金融、专业服务及供应链管理等等,吸引中东欧企业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

  总之,通过港口联动、科创协同及国际平台合作交流,香港不仅能为浙江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可靠灵活的跳板,更能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严刚表示,因应全球供应链重构及美国单边关税政策的严峻挑战,香港特区政府在去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即提出,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制”优势,特别是国际资本市场十分信赖的法治保障,将香港打造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并于同年12月正式建立“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机制”。该机制旨在吸引内地企业赴港设立管理离岸贸易和供应链的国际或区域总部,协助企业突破地缘政治壁垒、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相信通过浙港合作机制,能够在香港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以浙港创科、航运合作为突破口的新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在加速区域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从而为香港特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