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开馆 叩响“古国时代”之门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电/据新华社报导,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南,文明延绵。
一座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为骨的建筑,静立于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中轴线之上。
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以玉为信、以坛为祭,在长江之滨构筑起早期文明的高地;五千多年后,一座崭新的博物馆以器物为媒、以科技为桥,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2025年5月,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试运营,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关键节点、关键区域。
步入展厅,光影交织,星河流转。大厅两侧展墙模拟凌家滩壕沟形态,圆形沙盘在自然光下清晰呈现着凌家滩聚落的双重环壕系统与功能分区:防御区、居住区、祭祀区、墓葬区呈有序分布,长2000多米、宽约1000米的聚落轮廓尽显“远古中心聚落”的规划智慧。
“凌家滩遗址严谨的空间规划体现了凌家滩先民对聚落功能分区的超前认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吴卫红全程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在他看来,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的代表,凌家滩文化呈现出“既有复杂性、高端性,又有创新性、独特性,但同时又未完全形成严格的体系化、规范化”的特点。
独立展柜中,一件裂痕分明的玉双虎首璜格外引人注目。右侧虎首于80年代征集,左侧残件则于2016年出土。两件玉器时隔约30年“重逢”,拼合时被刻意保留一道细小的缝隙,恰似一道 “时光裂痕”。考古学家俞伟超曾提出,这类双虎首璜或为“合符”信物,印证着古国时代的盟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