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难题如何破

在辽宁省博物馆敦煌文化特展上,来自沈阳市浑南区第二小学的小学生为参观者进行讲解。(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生动地描述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所展现的祝寿盛景,冰冷的银器仿佛有了温度;云南省博物馆,借由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云端讲解”生动还原了古滇族贸易往来的故事,千年前的铜器变身成了亲切的“存钱罐”……

  俗话说,三分游,七分讲。在“博物馆热”不断攀升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他们不愿走马观花、匆匆打卡,而是从“看热闹”到“品门道”,想瞭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记忆,深入感受文博魅力。然而,当前博物馆讲解服务存在明显短板。受人力、经费限制,部分场馆仅提供机械的语音导览,内容刻板晦涩;临时讲解员队伍中,因专业储备不足导致讲解错漏频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何打造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讲解服务,让文物真正“开口说话”,已成为博物馆行业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日前,记者走访全国多地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工作者、观众展开对话,探寻打破文物与观众之间隔阂的“金钥匙”。

  多种方式缓解“讲解荒”

  “没有讲解,逛博物馆就少了灵魂,效果大打折扣。”从云南特意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游客小杨说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讲解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为观众打开历史之门,让博物馆成为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厅。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讲解服务供需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亚楠介绍,2024年,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20余位专职讲解员共提供了1826小时讲解,开展了609场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76.1万人次之多。然而,这些数据和当年该馆参观达322.2万人次相比,仍不到四分之一,现有的讲解服务难以满足全部观众的需求。

  放眼全国,广东省博物馆的困境具有普遍性。“博物馆专业讲解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大,尤其是热门馆,难以满足日均数千乃至数万观众的需求,预约难、排队久成为常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说。

  为解决这一矛盾,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专职+志愿者”的模式,吸收热爱博物馆事业的大中小学学生及退休人员,既给予这些文博“发烧友”展示自我的舞台,又缓解了观众对讲解的旺盛需求,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