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任总统都想制造业回流 为何无力回天?

  中评社香港5月15日电/过去20年,美国历任总统不断宣誓“让制造业回归”,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特朗普的贸易战,到拜登的《晶片法案》,政策力道一轮强过一轮,但去年第四季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仅剩9.9%,较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12%大幅下滑。这场跨越党派的“制造业复兴运动”,最终沦为一场与现实脱节的理想主义实验。

  巨亨网引述中国财经新媒体《智谷趋势》报导,去年4月,拜登站在威斯康辛州怒斥富士康建厂是“骗局”。无独有偶,距离此地千余公里的俄亥俄州,拜登亲自站台、英特尔斥200亿美元打造的“硅晶心脏地带”晶圆厂,也在一年半后“烂尾”,因预算暴涨至300亿美元,关键设备卡在官僚审批,工地仅剩寒风中的标语。

  这两起案例揭露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核心矛盾:​​政策雄心与执行效率的断层​​。《纽约时报》调查显示,《晶片法案》通过两年后,53个半导体计划仅半数开工,多数仍困于环评、用地协商等基础环节。与中国“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行政效率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绿色通道”早已被碎片化的官僚体系堵塞。

  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非始于近年。自1979年达到1950万就业人口高峰后,制造业岗位持续流失,2000年降至1750万,2010年跌破千万。与此同时,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代的18%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9.9%。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趋势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前便已启动。1980年代,日资企业以效率与成本优势冲击美国市场,1990年代自动化技术普及进一步压缩劳动密集产业生存空间。​​资本与技术的全球化配置,使得制造业从美国本土向低成本地区迁移成为必然。​​

​​  尽管政府砸下数千亿美元补贴,美国制造业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仅 17%,远低于智慧财产权类投资的 31.3%,即使回流的也只是集中于半导体、电动车等高技术、低就业密度的“战略产业”,像是特斯拉内华达州电池厂,关键矿产仍依赖中国,台积电亚利桑那厂因工程师短缺屡次延后投产。

  Reshoring Initiative数据显示,这些“战略产业”占回流投资六成以上,但对就业拉动有限。更讽刺的是,这些产业本身依赖全球化供应链。

  报导还指出,来自美国经济结构制度性矛盾的更是造成制造业难回流的一大原因。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地位要求美国必须维持贸易逆差以输出流动性,这导致“特里芬悖论”,也就是制造业复兴需缩小逆差,但美元霸权又仰赖逆差扩大。   去年,美元无风险利率攀升至4.5%~5%,而制造业巨头的投资回报却难以匹配。英特尔净亏损187亿美元,净利率-35.3%,特斯拉净利率仅5.3%,与存款利率持平,波音连3年亏损。

  当资本能轻松获取5%无风险收益,谁愿意承受制造业的重资产、长周期与地缘风险。

  此外,美国制造业还面临人才与产业生态的断层。威斯康辛州富士康项目招不到熟练工人,最终考虑从中国引进员工,英特尔晶圆厂需从海外调派技术人员,本土具备半导体制造经验的工程师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产业链碎片化更让“本地化生产”成为奢望。一台机械臂所需的精密零件,恐涉及十多个国家的供应商。

  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虽让马斯克接掌政府效率部,试图打破官僚惰性,但这仅触及制度表面。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根源在于整个“金融-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失衡。

  报导最后说,制造业回流的失败暴露了美国“金融霸权”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冲突。当美元锁定“消费大于生产”的全球分工,当资本追逐短期收益远胜长期投资,当产业政策遭遇官僚体系的“流程黑洞”,制造业复兴便成为一场徒劳。这不是某位总统的执政失误,而是“美国模式”的结构性宿命。   中评社香港5月15日电/过去20年,美国历任总统不断宣誓“让制造业回归”,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特朗普的贸易战,到拜登的《晶片法案》,政策力道一轮强过一轮,但去年第四季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仅剩9.9%,较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12%大幅下滑。这场跨越党派的“制造业复兴运动”,最终沦为一场与现实脱节的理想主义实验。

  巨亨网引述中国财经新媒体《智谷趋势》报导,去年4月,拜登站在威斯康辛州怒斥富士康建厂是“骗局”。无独有偶,距离此地千余公里的俄亥俄州,拜登亲自站台、英特尔斥200亿美元打造的“硅晶心脏地带”晶圆厂,也在一年半后“烂尾”,因预算暴涨至300亿美元,关键设备卡在官僚审批,工地仅剩寒风中的标语。

  这两起案例揭露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核心矛盾:​​政策雄心与执行效率的断层​​。《纽约时报》调查显示,《晶片法案》通过两年后,53个半导体计划仅半数开工,多数仍困于环评、用地协商等基础环节。与中国“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行政效率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绿色通道”早已被碎片化的官僚体系堵塞。

  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非始于近年。自1979年达到1950万就业人口高峰后,制造业岗位持续流失,2000年降至1750万,2010年跌破千万。与此同时,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代的18%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9.9%。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趋势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前便已启动。1980年代,日资企业以效率与成本优势冲击美国市场,1990年代自动化技术普及进一步压缩劳动密集产业生存空间。​​资本与技术的全球化配置,使得制造业从美国本土向低成本地区迁移成为必然。​​

​​  尽管政府砸下数千亿美元补贴,美国制造业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仅 17%,远低于智慧财产权类投资的 31.3%,即使回流的也只是集中于半导体、电动车等高技术、低就业密度的“战略产业”,像是特斯拉内华达州电池厂,关键矿产仍依赖中国,台积电亚利桑那厂因工程师短缺屡次延后投产。

  Reshoring Initiative数据显示,这些“战略产业”占回流投资六成以上,但对就业拉动有限。更讽刺的是,这些产业本身依赖全球化供应链。

  报导还指出,来自美国经济结构制度性矛盾的更是造成制造业难回流的一大原因。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地位要求美国必须维持贸易逆差以输出流动性,这导致“特里芬悖论”,也就是制造业复兴需缩小逆差,但美元霸权又仰赖逆差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