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让传统艺术拥有更多年轻观众

“戏曲+电影”,正在传统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让老戏迷走进影院,让年轻影迷变成新戏迷。(图片来源:央视网)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大闹天宫》《九江口》等多部优秀戏曲电影集中展映;国家级文化工程“京剧电影工程”历时十余年,集结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将21部经典剧目以“一戏一影片”的形式搬上银幕,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京剧、昆曲、越剧、粤剧、黄梅戏等诸多剧种的戏曲电影纷纷涌现,取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越来越多艺术院团、院校主动探索戏曲与电影的跨界融合之路,以当代电影技术赋能戏曲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戏曲+电影”,正在传统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让老戏迷走进影院,让年轻影迷变成新戏迷。

  从“以影就戏”到“影戏共生”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结缘开始于1905年《定军山》的胶片留影,这也被视为中国电影的起点。

  早期的戏曲电影秉持“以影就戏”的创作理念,电影镜头仅是舞台被动的记录者。无论是《定军山》对“请缨”“舞刀”“交锋”的片段录制,还是《生死恨》的“长镜头慢动作”实验,其中电影语言始终依附于戏曲本体,戏曲电影仅是珍贵演艺资料的一种保存手段。这种“舞台艺术纪录片”式的定位,虽保存了戏曲原貌却也限制了其银幕表现力。当梅兰芳的水袖在胶片中定格,戏曲的动态韵律与电影的时空延展并未形成有效对话。

  20世纪中叶,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创作者媒介自觉的觉醒,戏曲电影开始由“以影就戏”迈向“影戏互文”。这一阶段,观众视角中的戏曲电影与舞台演出有了很大差异。创作者逐渐突破记录性的电影手法,尝试电影蒙太奇等手法,将电影意识融入叙事和戏曲表现当中。20世纪60年代上映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京剧电影《尤三姐》等影片对剧本进行电影化的改编处理,以增加戏剧冲突。《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删减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支线情节,仅保留黛玉进府、葬花、焚稿等关键场景,并对越剧唱段进行了详略处理以浓缩情感表达。《尤三姐》的剧本改编强化尤三姐“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删减舞台程式化台词,增加心理独白唱段,如“还君宝剑悲声哽”,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其刚烈与痴情等。这些作品打破了舞台“三面墙”设置,采用外景拍摄或棚内搭景,将戏曲程式的“唱念做打”与镜头调度的“推拉摇移”相融合,构建起电影化的叙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