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出牌”撬动商业新模式

2025年3月16日,静安首发品牌馆亮相上海张园。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传统商业面临同质化困境的当下,“不按套路出牌”正成为撬动商业创新的一把钥匙。上海蟠龙天地将商圈融入古桥流水,吉林省长春“这有山”把30米高的室内山体变成消费动线……“非标商业”项目正加速崛起。

  “非标商业”并非新鲜事物。回溯过往,北京798由废弃工厂转型为艺术车间,上海田子坊将弄堂小店编织成文艺地标,这些早期实践已为非标商业埋下种子。2020年前后,“非标商业”一词频繁出现在行业报告与媒体视野中。如今,依托社区、集市、公园乃至古建筑而生的商业空间,凭借 “松弛感”“小众”“个性”等标签,在社交平台掀起打卡热潮,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

  为什么年轻人会爱上这些“商业异类”?它们又能火多久?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多个特色非标商业体。

  从“千店一面”到“一店千面”

  非标商业中的“非标”二字,首先表现在线下空间上的突破。

  上海蟠龙天地脱胎于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镇,它把现代的开放式商业融于古镇之中,消费者喝着咖啡看流水潺潺,在青石板路、老石桥边,享受独特的城市“微度假”体验。

  在浙江省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一场 “科技穿越” 正在上演。这里曾是华东最大的信息产业集散地之一,如今,人们通过 VR、AR 技术“穿越”至敦煌、唐朝等场景,让国潮古风与谷子商店、智能潮玩产生奇妙碰撞。

  走进长春的“这有山”商业综合体,消费者会有自己不是在逛商场而是在“爬山”的错觉。消费者拾级而上,沿途分布着按4:3:3配比的沉浸式主题街区、餐饮店面与零售空间。日均3万人次的打卡量,使其成为东北地区现象级消费地标。

  美团数据显示,带地域文化标签的商业体,复购率比普通商场高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