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女科学家:深海“墨雾云团”震撼

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张珊(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4月30日电/香港文汇报报导,一众青年科学家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报告,包括了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张珊,她与两名女潜航员今次组成的全女性团队,创造了“蛟龙”号同时搭载三位女性的首航纪录。张珊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在深达1,270米的西太平洋海底,她们透过观察窗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一只深海墨鱼在“蛟龙”号的强光照射下突然喷出墨汁,“在黑暗的深海环境中,这种生物依然保留着喷墨防御的本能让人惊叹。更特别的是,我们观察到墨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墨雾云团’,其扩散形态与浅海截然不同,为深海生物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珍贵实例。”

  全女性团队“胆大心细”

  张珊认为,全女性团队完美诠释了“胆大心细”的科研精神,“在专业层面上,女性科学家特有的细腻观察力让我们捕捉到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在追踪那只喷墨乌贼时,虽然摄影设备操作难度大,但我们坚持多角度持续拍摄,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珍贵影像资料。”

  在团队协作方面,资深潜航员会细心地关注科研人员的状态,“当我们遇到海底荒漠区域时,他们适时的鼓励让我能及时调整心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样本采集上。”张珊表示,这种兼具专业严谨与人文关怀的团队文化,显着提升了整体研究效率。

  被问到会向香港学生展示什么样的深海“纪念品”时,张珊选择了一片附着微生物的塑料碎片。她解释,这件特殊的“纪念品”具有双重意义:“这既展示深海微生物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它们甚至能在塑料表面形成特殊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深入海洋最偏远的角落。这些深海微生物可能正在进化出降解塑料的新功能,这既是生命顽强的见证,也是对人类环境责任的拷问。”

  张珊在问答环节上进一步透露,他们在某些海域发现了玻璃瓶、塑料手套等人造物,甚至令“蛟龙”号机械臂无法触及目标区域。

  张珊在发表学术报告时表示,团队在Schizopathidae珊瑚中首次鉴定出占比高达20%至99%的固碳古菌,这类微生物可能在西太平洋深海碳固定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微生物代谢网络,沉积物中的古菌通过氨氧化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的副产物被邻近的Cladopathidae珊瑚共生细菌利用,最终生成氮气。氮气可能上升到表层水域,被浮游生物重新固定为氨氮,形成跨越深海与表层的碳—氮耦合循环,这为理解海洋碳循环提供了全新视角。

时尚女装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