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改革:我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
一句曾风靡网络的戏谑之语,如今正在安徽蚌埠等地经历一场奇妙反转。反转的背后,是基层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广受关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为社会共识。去年以来至今年春季学期,各地陆续出台文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和“两小时体育活动”。安徽省教育厅去年8月印发的通知中,还要求上、下午各组织一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
“一节课,两小时”,听起来简单,实则涉及课表、师资和场地等诸多调整。安徽蚌埠的中小学为此“各显神通”。
每天一节体育课,老师从哪来?
体育活动多了,师资很容易出现缺口。在龙子湖区龙子湖实验学校,许多平时就是“运动达人”的文化课老师开始了教体育的奇妙之旅。
此外,每逢大课间,班主任和跟班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一起跑步、跳绳。学生们倍感新鲜的同时,也跑得更起劲儿了。
“校长、班主任带头锻炼,鼓励全员参与,这也促进了教职工身心健康。”校长史威笑称,“我常说,这是‘拿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
“带薪锻炼”谁不喜欢?蚌山区蚌埠新城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深有同感。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里,41名语文、数学老师兼职当体育老师,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收获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