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背后:中华民族文艺复兴大步前行
中评社北京5月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在全球化浪潮中,一股源自中国的文化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这就是“国潮”现象。“国潮”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信号。
“国潮”的“国”代表中国、传统,而“潮”则代表潮流、时尚、现代。简言之,“国潮”是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时尚潮流相结合的创新表现形式。它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覆制,也不是对西方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珍视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潮”的兴起并非偶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本国文化相对边缘化。而文学中的“寻根”热掀起了向传统的挖掘,开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国学”热,也预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八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张艺谋的北京八分钟以及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此后,“国潮”逐渐从零星现象发展为普遍潮流,特别是在二○一○年后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加速传播。二○二二年的冬季奥运会更是将传统文化的转化表现得十分出色,是又一个“国潮”里程碑式的体现。比如传播奥运会火种的火种灯就是从汉代长信宫宫灯的造型转化过来,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而形成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造型就根据中国古代的玉器“如意”造型转化而来,连“冰墩墩”的设计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喜庆和吉祥的因素。
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大唐诗人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等节目,在大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在时尚服饰领域,汉服复兴运动是最典型的代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改良汉服走上街头或参加各种节庆活动,各大品牌也纷纷推出融合传统纹样和现代剪裁的“新中式”服装。李宁、太平鸟等国产运动品牌成功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认可。在美妆领域,故宫文创推出的彩妆系列、百雀羚等国货品牌的复兴,都体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些产品不仅在设计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和图案,在成分上也常采用中草药等传统元素。故宫博物院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如“朕知道了”胶带、“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既保留了文物精髓,又赋予了现代实用功能。各地博物馆也纷纷效仿,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郑州歌舞剧院的《唐宫夜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深圳歌剧舞剧院的《咏春》,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等等,都是“国潮”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