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短剧“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图片来源:央视网)

  中评社北京5月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3月,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宣布新增非遗赛道……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从产生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非遗大多源自古代,历史悠久。当古老的非遗遇上新兴的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好看的视听作品,还有全新的非遗传承路径。

  以“剧媒融合”新样态更新“看见非遗”的方式

  网络时代的非遗传播,可以采用短视频、微短剧等不同形式。非遗微短剧是非遗短视频的升级,前者相较于后者,从内容、形式到传播逻辑都有很大不同:内容上从“以技艺为中心”转向“以故事为中心”,形式上从“松散无序”转向“连贯叙事”,传播逻辑也从“一次而过”转向“多集多次”。总之,非遗微短剧以“剧媒融合”的新样态更新了现代人“看见非遗”的方式。

  非遗微短剧借助冲突密集、悬念不断的微短故事,让非遗在类型叙事中实现了美学转换——在丰富的故事情境中,非遗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通过“戏”的形式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成为推动情节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主线或核心。对于非遗主体性的强调,虽然会弱化非遗技艺、功能的展示,但能放大非遗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从而让观众对非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非遗微短剧短小精悍、创意新颖、虚构想象空间大,多采用穿越、奇幻、甜宠等故事类型,风格上也偏重治愈、励志、青春等气质塑造,并把一些社会“热梗”及时融入,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比如,《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了高级白领许有风通过探寻和推广家乡非遗美食找到自我价值,体现了浓郁的“治愈风”;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在剧名上将“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巧妙关联,加深了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这些非遗微短剧播放过程中,播放平台上关于相关非遗的搜索量均会大涨,这说明观看非遗微短剧后,走进观众内心的,不仅有剧中故事,还有剧中的非遗。

  非遗微短剧多集连播,既能增加观众接触非遗的机会和观看黏度,又因碎片化的形式不会让观众产生时间焦虑。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的加持下,非遗微短剧可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让非遗传播更有效率。观看非遗微短剧时,观众还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彼此互动,从而建构一个基于非遗的文化交流空间。在相关报导中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看了相关非遗微短剧后,组建了基于该非遗的兴趣小组,不仅在线上交流,还在线下举办活动,将非遗的传播力从剧中延伸到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