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分析与路径研究

图1:台湾地区族群情况

图2: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06~2024.12)

  中评社╱题: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分析与路径研究 作者:彭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改君(郑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进入新时代,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然而,由于历史及现实等复杂原因,台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处于劣势。“台独”分子及“台湾民族主义”主张者滥用“国族理论”,虚构“台湾国家民族”,妄图分裂两岸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否认台湾人的中华民族归属,制造“台湾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对立。台湾岛内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的产生,是历史遗留、教育断代和当局掣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切实铸牢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建设进程,需从情感、文化和经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在情感层面,积极推动两岸同胞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情感共同体,弥合因历史遗留造成的情感裂隙;在文化层面,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文化共同体,弥补教育断代带来的文化隔阂;在经济层面,加快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消除当局掣肘引发的利益抵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①。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身份,有着深厚历史根基与坚实现实依据,这是不容置疑、不可篡改的事实。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当前海峡两岸由不同政党治理,这不仅延缓了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也阻碍了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台湾同胞深度认同中华民族身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聚焦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分析其中面临的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旨在为促进台湾与大陆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民族与国族的概念解析

  民族是什么?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提出“民族四共同说”,将民族定义为“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②然而,吉普赛人、犹太人等群体,虽地域分散、经济联系薄弱、语言存在差异,却凭藉共同心理素质维持民族认同,这凸显出该定义的局限性。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六要素说”,将“共同历史渊源”列为民族首要特征,突破了斯大林理论的局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

  国族是什么?“国族”指近代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国家民族”,与民族学、人类学中的“民族”概念不同。安东尼·史密斯将其定义为“多族群国家渴望民族一统幷且寻求通过调适和整合将不同的族群变为统一的民族(但不是同质化)”③。国族具有明确政治边界和国家机构,强调整合内部民族或族群以形成统一认同,是多族群国家,拥有独立政府、军队和外交权,主权地位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族既是民族共同体,也通过国家政策和文化认同实现族群统一与多样性幷存。

  民族与国族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但核心概念和功能差异显着。民族侧重文化和社会共同体的内部认同,自下而上形成,基于文化和历史;国族融合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结构,自上而下形成,通过国家机构构建和政策制定实现统一与整合。民族认同是个人和群体自我认同的结果,国族认同涉及国家合法性和治理结构,需结合国家法律和政治体系体现国家主权。

  中华民族作为“国族”概念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国家与民族认同的高度统一。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新中国成立标志其初步形成,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尚未完全实现高度认同,“国族”建设仍在推进④。中华民族的“国族”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元一体。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指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⑤二是历史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形成了强大的国家认同。毛泽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⑥三是现代国家体制。在现代国家体制下,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与民族认同的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法律、行政、经济结构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认同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的“国族”特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溯源

  “共同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构想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理想的“真正的共同体”。在其中,个体潜能与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人类能达成“人之为人”的理想状态。“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也是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归宿。

  中华民族共同体虽与“自由人联合体”存在差异,却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立场与核心精神。新时代强化身份认同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反思延续,也赋予共同体新的时代内涵,让个体在新历史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与尊严。二者都强调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在追求个体全面发展时,注重共同体的和谐团结。尽管形式和实现途径不同,但都力求在共同体中统一个体自由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继承发展马克思思想,为现代社会注入新价值理念,推动个体与共同体在新时代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创造性结合,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党的二十大后,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界围绕台湾民族与国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展开了多维度研究。

  在台湾民族与国族认同领域,研究范畴广泛。朱双一(2017)探讨语言对认同的作用;李家新(2018)分析教育对国家认同的影响;黄江林、郭学松(2023)研究闽台同源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联;王孟筠(2020)、石勇(2019)关注台湾青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郑敬斌、任虹宇(2019)探究在陆台生国家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李家新、陈美儿、蔡一村(2020)剖析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林德荣、蔡沙沙(2023)讨论闽台宗亲联结对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这些研究充分展现出台湾民族与国族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研究视角多元。朱时宇(2023)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出发;陈先才、林兆龙(2023)围绕两岸命运共同体展开;周志怀(2021)聚焦“台湾命运共同体”;锺厚涛(2020)探讨“台湾共同体”;朱松岭(2024)立足台湾问题视域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郝童童、张永宏(2022)研究台湾文化对共同体建设的影响;信强、曾杨雪(2024)剖析民进党对“台湾共同体”的构建及影响;王孟筠(2023)关注大陆高校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有研究虽为相关领域提供丰富资料,但在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上存在欠缺。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以精准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

  二、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实构成:台湾人的民族观念与国族意识

  从血缘角度看,台湾主要族群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祖籍地和迁移时间不同,台湾民众细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少数民族四大族群。在台湾人口结构中,约97%为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约2%是17世纪汉族大规模移入前就已定居的少数民族,约1%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及外籍配偶(见图1)。

  [图1:台湾地区族群情况]

  四大族群里,闽南人最多,约占总人口70%,主要讲闽南话,祖籍集中在福建泉州和漳州;其次是客家人,约占15%,讲客家话,祖籍主要在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县(今属梅州);第三是外省人,约占12%,指1949年后随国民政府撤到台湾的中国大陆移民及其后代,语言与大陆家乡方言一致,这三类族群都属汉族。第四个族群是少数民族(大陆统称高山族),约占2%,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区、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等16个族群。

  依据“民族六要素”观点,台湾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习俗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差异明显。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虽语言不同,但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心理上都认同自己为汉族。而少数民族因地理和文化相对隔离,更强化自身少数民族身份认同。

  根据台湾《美丽岛电子报》2023年4月民调,57.5%的台湾人公开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尤其在20到29岁被蔡英文称为“天然独”的台湾年轻人中,51.7%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⑦尽管目前台湾人中中华民族认同率过半,但幷非“优势过半”。越来越多台湾人倾向认同自己纯粹是“台湾人”,加上民进党对民族认同的政治化操弄,台湾岛内出现“台湾民族”现象,即台湾人的“国族”选择问题。

  (二)从民族到国族:台湾人的“国族”选择问题

  民进党执政后,极力削弱台湾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蔡英文主张“从南寻根”,把南太平洋的“南岛语族”当作台湾人的祖先,“幻想用‘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⑧;赖清德则试图构建与中华民族分庭抗礼的“台湾民族”。

  当前,台湾岛内“国族”选择与认同乱象,根源在于“台湾民族主义”者肆意滥用现代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原则。他们机械照搬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主张政治与民族单位必须一致,完全不顾台湾独特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况,让台湾的认同困境愈发严重。

  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在台湾炮制“台湾民族”概念,妄图藉地理上与中国大陆的割裂,塑造“岛国”认同。这是民进党当局和“台湾民族主义”者故意歪曲事实、挑起两岸民族矛盾的结果,也是“台独”分子的惯用手段。他们改变“台湾人”概念,将地域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在地域认同上,台湾出生的人自然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就像北京出生的人认为自己是北京人、湖北出生的人认为自己是湖北人。在大陆,各省、各民族的人不会因籍贯或民族身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但在台湾,越来越多台湾出生的人持“中立认同”,不认为自己是外国人(如日本人或韩国人),也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将自己视为与中国人对应层级的“台湾人”。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一路攀升。1992年这一比例仅17.6%,到2014年飙升至60.6%,尽管2018年短暂回落至54.5%,但2020年又强势反弹至64.3%,2024年仍维持在63.4%的高位(见图2)。这一趋势表明,台湾社会中的“台湾民族”认同已形成明显主流。“台湾民族主义”者通过改造“台湾人”概念,将“台湾国家民族”这一“国族认同”用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历史重述等手段灌输给本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民众,使“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被剥夺、削弱、偷换,“台湾国族认同”逐渐兴起幷壮大。

  [图2: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06~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