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工业题材文学新浪潮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的工业遗存。(图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5月8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工业题材文学以其独特的笔触,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厚重史册中,镌刻下劳动者的成就与荣光。它不仅承载着国家工业发展的集体记忆,更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独特纽带。

  如何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厂房,用故事点燃冰冷的齿轮,用诗性照亮黝黑的巷道?如何让工业叙事超越“生产场景”,直抵人民群众心灵深处?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又适逢中国工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作家们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践,探寻工业生产与地方文化的血脉交融。

  从地方记忆到文化符号的深度转化

  工业题材文学的核心,在于其扎根于地方的历史与现实,将工业遗产转化为鲜活的文化符号,成为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佛山顺德,这一实践体现为“草明工业文学奖”的设立与深化。作为工业题材文学的开拓者,草明以《原动力》《火车头》等作品奠定工业文学基石,其笔下缫丝女工的坚韧与智慧成为顺德“工匠精神”的源头。

  如今,顺德以文学奖为纽带,每年吸引数百名作家聚焦“智造转型”,通过征文、研讨会和工业地标采风,将文学创作与地方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展现劳动者在新时代奋力拼搏的创业故事。

  宁夏石嘴山则另辟蹊径。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推出《枕石集》《煤海星辰》等作品集,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挖掘工人群体的精神世界。今年4月,由中国作协等主办的宁夏城市文学周活动在石嘴山举行,聚焦“工矿文艺”主题,从多个层面探索文学赋能城市转型的实践路径。

  据瞭解,随着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昔日的矿区遗址、工业遗存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表示,工业文学与城市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市民文化认同,助力石嘴山从“煤城”向“文化绿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