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重构香港科技资本市场

“科企专线”便利企业上市,有助巩固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5月8日电/据大公网报导,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周二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与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前期沟通、规则解读和保密申报服务。这一举措的推出,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在监管逻辑上从“被动审核”向“主动服务”转变,展现出一定的制度灵活性和对科技企业的理解能力。

  “科企专线”的初衷是希望为尚处于研发阶段、但尚未有盈利的科技企业,提供上市前期的制度对接与定制化辅导,减少企业因规则不明或不适配而放弃上市的情况。其推出既是对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境外融资通道收窄的制度回应,也是香港落实国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强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香港作为国家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科技资本竞争格局中肩负着“引资本、聚技术、通境外”的战略功能。“科企专线”不仅便利了企业上市路径,更释放出“支持科技产业资本化”的信号,有助于巩固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尽管“科企专线”提供了便利机制,但更深层次的制约来自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当前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仍面临以下四大结构性障碍:

  1)估值与上市门槛偏传统:港股市场长期以“盈利+现金流”为主的财务审核逻辑与硬科技企业发展周期严重错配。即便18A和18C章降低了门槛,但市值、研发强度等指标仍远高于多数成长型科技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这种偏财务的监管框架限制了“以技术换资本”的路径可能。

  2)多层市场结构缺失:香港主板一板独大,创业板功能长期弱化,而场外交易机制(OTC)尚未形成制度体系,科技企业缺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缓冲区”。尤其是初创或Pre-IPO阶段的硬科技公司,在A轮、B轮之后,无法自然过渡到公开市场,形成融资断层。

  3)二级市场流动性差、估值能力弱:港股科技新股频繁破发,市场定价能力与风险承接意愿严重不足,导致一级市场估值体系无法在港股延续,企业难以通过上市实现再融资与市值放大,反而陷入“上市即沉寂”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