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
中评社╱题: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郑玉玲(漳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两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担负高素质、复合型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职责使命。本课题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深入“厚植传统艺术·培育人文素养”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有步骤推进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特色奠基阶段,科教融合构建“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特色发展阶段,实施“四全”工程的两岸创新协同机制;特色提升阶段,创新“闽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体系,以达成“习得闽南人文知识、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国家特需人文行动”的目标要求;幷进一步提出做好两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发展的三点思考,以期为培养服务国家统一大业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2024年10月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求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为高校创新高素质、复合型的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践行“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国家急需。本课题正是基于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特需背景下的特色研究。
一、厚植传统艺术·培育高素质的国家特需两岸交流人才背景
闽台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闽台区域的重要内容,作为共同文化区的闽台两地,地缘一衣带水、文化一脉相承,明清以来闽南人大量迁移台湾拓垦,随之带入的传统艺术成为台湾社会文化的主流,亦是连接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如今承载中华传统文化表达机能的闽台传统艺术形态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文脉连结,印证了台湾与福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两岸一家亲”的内在关系。闽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高素质的两岸人才携手推进,为此福建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两岸交流人才的重任。2024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勾画了两岸教育深化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方法论和路线图,是地方高校深化两岸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南。
二、有步骤、分阶段推进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探索——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闽南师范大学长期践行着“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办校初心,聚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国务院学位办、福建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整合海峡两岸高校优质资源,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岸交流、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闽南文化研究院,构建了服务国家特需的“本-硕-博”一体化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引领:确立“三维·四位”人才素养目标
围绕“闽南文化+传统艺术”两要素,“知识、技能与情怀”三维度,构建“知识素养与研究、艺术素养与表达、社会践行与传承、AI能力与应用”四位一体育人模块,达成“习得闽南人文知识、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国家特需人文行动”素养要求,以实现服务国家特需的硕-博递进式人才培养创新之路(见图1)
[图1:国家特需“三维·四位”人才素养目标解析图]
(二)特色奠基阶段:科教融合,构建“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
科学研究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科教融合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育人使命。从微观层面看,科教融合是融合高校教学、科研职能,推动知识传授、传播、传承和创新一体化的活动①。为此,本课题注重为科教融合活动提供舞台和资源,整合团队立项的闽台传统艺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优势,科研先导反哺教学,开发出20多种具有前沿性、适用性的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教材,第一时间引入课堂教学,精选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性教材,让两岸学生及时瞭解闽南文化学术前沿,幷创设运用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育人实践,以增强研究生对闽台传统艺术的认知认同。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构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育人过程中,本课题构建了“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创设“三结合”+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优化。“三结合”即“人文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基础课)+研究型课程(专业必修课)+技能型课程(专业选修课)”三模块,促成人文知识素养与研究+艺术素养与表达的能力提升。实践平台模块即“人文行走+研习实训+AI素养”的模块体系(见图2)。实施“三结合递进式”素养培育课程群的优化,形成具有两岸融合视野的本-硕-博递进式的闽南文化课程群,从而提升两岸交流人才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图2:两岸交流人文素养培育特色课程体系解析图]
优化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模式,增强校外专业实践与传承展演策划课程补给,开辟研究性与探究式个性化培养新途径。创建“一营、二中心、二团队、六基地”:首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连续九届开展两岸高校闽南文化研习营交流活动;建立“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艺术交流研习基地”,开展海峡两岸舞蹈名家大讲堂、两岸舞蹈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活动;获批福建省高校“闽台传统戏曲(歌仔戏)”传承基地,与台湾戏曲学院共建姊妹校,签署“戏曲师资互访交流;教材、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展演”共享框架协议,为两岸共同弘扬歌仔戏艺术先行先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海峡两岸非遗艺术进京展演”,挖掘呈现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传统艺术之美。搭建常态化的两岸传统艺术田野实训课堂,把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与田野探究式相结合,全面感受闽南传统艺术的典型传承环境,在“作业汇报、作品展演”中相互观审,将知识技能融化在师生同体验、同创造、同表现的过程中,使“人文行走”成为提升学生闽台传统艺术素养的有效载体和探究学习的实践场。
1.全方位探索国家特需人才的培育目标体系。树立“大我”家国情怀目标,以设置国家特需“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为阵地,整合33所台湾高校、22所东南亚共建高校的优质资源,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两岸及海外师资团队,合作培养高素质涉台人才,已培养两岸博士生85人、硕士生93人、通晓闽南文化本科生数千人。十年来积累了两岸融合型人才素养培养经验,积极探索构建两岸人才培育的学科体系,探索特色学科创新之路,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依托,建立漳州——中国台湾两块教学研习基地,形成“一体两翼”的培育格局,实现两岸高校共同培养的创新模式。
2.全布局构建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系统工程。构建了由艺术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形成宏观层面引领、微观教学体系突出、新兴学科创新的“理论+技艺+AI”特色系统工程。依托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硕-博士点,创设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色平台,既解决了学科依托问题,又整合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两岸优秀师资队伍,探讨涵盖知识、能力与素养合一的“闽南文化+传统艺术”教学体系的优化,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特色系统工程。
3.全要素实行“双导师制”两岸育人新模式。两岸高校“双导师制”即每位博士生有学校主导师和赴台访学的台湾合作导师共同培养,实现两岸高端人才交互培养,创设研学交流制度,安排博士生赴台湾高校作3个月以上的研学必修制度,定期组织闽台双向调研考察,通过研究生策划实地考察、讲座交流、合作课题、数字化非遗传播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术指导和实践机会,强化研究能力和两岸交流的沟通能力。
4.全过程结合非标准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做法,贯彻标准与非标准、知识结构与能力运用、动态与静态、个人与团队的四结合评价体系;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实施开放式命题、学术型答辩、创作型考试、口试+团队合作等非标学业评价;推行课堂讨论、主题沙龙读书会、田野报告、AI数字化应用等综合素养评价指标和学业考评体系。
(四)特色提升阶段:创新“闽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保障。健全两岸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两岸师资队伍。与台湾戏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金门大学等33所台湾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学术研究、教师互聘、联合培养、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合作,两岸高校共同开拓闽台文化艺术交流研究领域,实现了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的特色性与多元性。建立可持续性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获批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利用国家、教育部与福建省政府对国家特需人才项目的扶持政策,引进大批台湾高层次人才,有计划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台湾、东南亚高校访学,为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储备。建立“研究生境外访学支持基金”,使研究生教育的两岸交流真正做到高水平、有支撑、可持续。
2.制度建设保障。创建立体式联动与“四阶递进式”素养拓展机制。推进“国家+地方+学校”立体式联动:国家层面得到国台办对台交流和提高学科水平的政策支持;地方层面得到福建省政府的各类建设政策扶持;学校层面建立“四阶递进式”素养拓展机制,形成“激发兴趣→启发意识→训练技能→能力提升”的四阶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一套本-硕-博完整的“闽南文化+能力素养”拓展体系。国家+地方+学校的立体联动,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文化建设保障。“教风、学风、环境”围绕国家特需人才建设,构建“闽南文化+两岸交流”立体式校园文化。“博学明理励志笃行”校训与闽南文化办学特色的引导,形成了“严谨创新、自树树人”的教风和“博学笃志、善学乐思”的学风。创设研学交流、创新创业、展演实训的综合性学习环境,使两岸教师在耳濡目染中浸染职业道德,在知识与技能的融通中达到“知行幷进”。加强对学校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人文景观和闽南文化场馆的保护开发建设,彰显学校的闽南文化形象、文化气质、文化品位。创建闽南文化特色展馆、闽南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国传统文化实训室和虚拟演播室、智慧教室;创办福建省唯一的闽台文化高端学术刊物《闽台文化研究》,成为团结闽台专家、沟通两岸的主阵地;组建《木偶协会》《南音学会》等20多个闽南传统艺术学生社团,举办以闽南传统艺术文艺展演与校歌宣唱等活动,引导师生在丰富的闽南校园文化活动和浓厚闽南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中自我教育和激励奋发。
三、创新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建设的思考
用闽南文化点亮海峡融合发展新路,做深做透闽南文化中闽台两地的最大公约数③,亟待发挥大批高素质涉台文教人才的智慧才学。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共融互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主阵地,通过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推进闽台中华传统艺术在两岸的传承发展,愈发彰显其重要使命。从顶层思路看,两岸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但在两岸教育交流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两岸合作层次有待提升,国家特需人才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培养点的两岸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深入;保障涉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机制有待全面布局;两岸教育常态化交流不够,形成“两岸一体”的高校教学体系、师资人才引进、艺术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互动渠道,仍存在如何深度互通共融等问题。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做好两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笔者概括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探索两岸教育融合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地方高校应加快国家特需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的高素质文教人才的培养步伐,为推进两岸教育融合进程做好优质人才储备。有计划开辟两岸高校院所的学科专业合作联盟,形成协同联动发力发声的态势,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④。在建立两岸高校联盟阵地基础上,探索两岸学科体系交流融合之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认为,学科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支撑,高校亟待设置“涉台研究交叉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理论借鉴及方法交叉融合,建构具有自身独特规范、性质与方法的综合性新学科。大陆高校各涉台研究院所亟须抓住机遇,就两岸关系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学科归属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达成共识,幷务实推动⑤。在学科-学术体系架构下,涉台人才培养共融发展,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商制,两岸学者共同编撰闽南文化系列教材,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两岸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创设两岸一体的传统艺术实践平台体系等均亟须推进,两岸高校共同应对政治风险、学术风险等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切实推进共同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此外,探索新时代两岸教育融合的大陆话语体系建设,还包括两岸一体的共同史观、两岸关系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传播体系等子系统建设,构成了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两岸高校、地方政府共建“传统艺术”AI数字化应用培育体系
两岸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共同研发闽南艺术+AI数字平台阵地,是新时代促进两岸融合的新路径。一是人工智能AI赋能闽台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两岸交流已见成效,诸如闽南师范大学研发的闽南文化数字化模型及其AI示范平台,开发AI赋能闽南文创计划,生成闽南木偶、南音、歌仔戏、剪纸等闽台非遗元素,获得优秀技术奖,幷与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合作,有效推进“闽南文化+智能科技”研发模式,丰富了闽台非遗艺术的传承普及和产业链,是推动闽南艺术AI智能研发实训与人才培育的新成效。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AI人工智能技术对两岸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岸高校要共建“传统艺术”AI数字化应用体系,其关键在于运用AI数字化教学手段提升研究生的AI素养能力,可见有计划提升涉台人才的AI素养的教学体系构建已摆在面前。二是搭建两岸高校融合创新的AI数字博物馆,共建闽台两地高校的融媒体网络系统。“智能博物馆”涵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艺术门类表演记录、艺术创作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及其“传统艺术主题数据库”知识网,闽台高校与地方文化部门可将积累的两岸非遗艺术IP融合成果,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进行两岸非遗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与可视化表达,通过沉浸式、强互动的“非遗艺术数字体验中心”,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传播效果,辅助闽台高校产学研用的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适时创设“云端”协同的两岸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云”牵两岸、隔海共享,开发闽南非遗在线课程平台,引入VR/AR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闽南文化魅力,发挥自主学习机制,促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向发展。因此,AI赋能的数字化应用培育体系,既是增加话语系统传播的重要渠道,又是提升国家特需涉台文教人才的AI素养能力的有效模式。
(三)藉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平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新计划
发挥福建“中央海丝法务区”优势,衔接贯通两岸-东南沿海大动脉,利用一带一路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海丝大通道,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两岸、延伸至东南亚的闽南传统艺术教育融合发展“三计划”:⑴传统艺术文化使者计划:创设优秀艺术家互访、人才培训交流平台;⑵传统艺术创作扶持计划:实施国家、省部级艺术基金专项扶持机制;⑶传统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两岸-海丝艺术院校联盟,储备两岸传统艺术人才资源。“三计划”的推动,具有服务祖国统一进程的长远效应,将为构建世界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话语体系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闽台传统艺术是两岸民间社会心理的艺术表达,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在新时期愈发彰显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对构建两岸弘扬中华文化新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岸携手赓续中华文化根脉,亟须高校对高素质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探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力图探寻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期抛砖引玉,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国家统一大业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基金项目:福建省2023年本科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特需闽台传统艺术硕-博人才素养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FBJY20230092)。
注释:
①徐艶茹、刘继安、郑润廷:《共生理论视域下跨组织科教融合育人模式解析》,《高等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第80页。
②郑玉玲:《基于海丝文化视野的闽南民间文艺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闽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7页。
③张晗、苏奕斌《用闽南文化点亮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闽南日报2023年9月21日。
④洪文建:《促进两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福建日报2024年10月15日。
⑤李鹏,杨广霞:《论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2期,第22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总第327期,P72-77)
中评社╱题: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郑玉玲(漳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两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担负高素质、复合型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职责使命。本课题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深入“厚植传统艺术·培育人文素养”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有步骤推进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特色奠基阶段,科教融合构建“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特色发展阶段,实施“四全”工程的两岸创新协同机制;特色提升阶段,创新“闽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体系,以达成“习得闽南人文知识、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国家特需人文行动”的目标要求;幷进一步提出做好两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发展的三点思考,以期为培养服务国家统一大业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2024年10月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求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为高校创新高素质、复合型的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践行“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国家急需。本课题正是基于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特需背景下的特色研究。
一、厚植传统艺术·培育高素质的国家特需两岸交流人才背景
闽台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闽台区域的重要内容,作为共同文化区的闽台两地,地缘一衣带水、文化一脉相承,明清以来闽南人大量迁移台湾拓垦,随之带入的传统艺术成为台湾社会文化的主流,亦是连接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如今承载中华传统文化表达机能的闽台传统艺术形态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文脉连结,印证了台湾与福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两岸一家亲”的内在关系。闽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高素质的两岸人才携手推进,为此福建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两岸交流人才的重任。2024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勾画了两岸教育深化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方法论和路线图,是地方高校深化两岸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南。
二、有步骤、分阶段推进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探索——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闽南师范大学长期践行着“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办校初心,聚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国务院学位办、福建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整合海峡两岸高校优质资源,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岸交流、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闽南文化研究院,构建了服务国家特需的“本-硕-博”一体化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引领:确立“三维·四位”人才素养目标
围绕“闽南文化+传统艺术”两要素,“知识、技能与情怀”三维度,构建“知识素养与研究、艺术素养与表达、社会践行与传承、AI能力与应用”四位一体育人模块,达成“习得闽南人文知识、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国家特需人文行动”素养要求,以实现服务国家特需的硕-博递进式人才培养创新之路(见图1)
[图1:国家特需“三维·四位”人才素养目标解析图]
(二)特色奠基阶段:科教融合,构建“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
科学研究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科教融合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育人使命。从微观层面看,科教融合是融合高校教学、科研职能,推动知识传授、传播、传承和创新一体化的活动①。为此,本课题注重为科教融合活动提供舞台和资源,整合团队立项的闽台传统艺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优势,科研先导反哺教学,开发出20多种具有前沿性、适用性的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教材,第一时间引入课堂教学,精选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性教材,让两岸学生及时瞭解闽南文化学术前沿,幷创设运用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育人实践,以增强研究生对闽台传统艺术的认知认同。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构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育人过程中,本课题构建了“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创设“三结合”+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优化。“三结合”即“人文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基础课)+研究型课程(专业必修课)+技能型课程(专业选修课)”三模块,促成人文知识素养与研究+艺术素养与表达的能力提升。实践平台模块即“人文行走+研习实训+AI素养”的模块体系(见图2)。实施“三结合递进式”素养培育课程群的优化,形成具有两岸融合视野的本-硕-博递进式的闽南文化课程群,从而提升两岸交流人才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图2:两岸交流人文素养培育特色课程体系解析图]
优化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模式,增强校外专业实践与传承展演策划课程补给,开辟研究性与探究式个性化培养新途径。创建“一营、二中心、二团队、六基地”:首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连续九届开展两岸高校闽南文化研习营交流活动;建立“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艺术交流研习基地”,开展海峡两岸舞蹈名家大讲堂、两岸舞蹈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活动;获批福建省高校“闽台传统戏曲(歌仔戏)”传承基地,与台湾戏曲学院共建姊妹校,签署“戏曲师资互访交流;教材、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展演”共享框架协议,为两岸共同弘扬歌仔戏艺术先行先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海峡两岸非遗艺术进京展演”,挖掘呈现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传统艺术之美。搭建常态化的两岸传统艺术田野实训课堂,把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与田野探究式相结合,全面感受闽南传统艺术的典型传承环境,在“作业汇报、作品展演”中相互观审,将知识技能融化在师生同体验、同创造、同表现的过程中,使“人文行走”成为提升学生闽台传统艺术素养的有效载体和探究学习的实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