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第九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开幕

论坛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湖州6月29日电(记者卢哲)第九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28日在浙江湖州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湖州市委台办协办。来自两岸的约60位学者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在开幕仪式上,多位学者呼吁,在新发展格局下,两岸更应保持对话沟通,贡献学者智库力量,共谋两岸和平稳定,促进融合发展大势。

  在论坛开幕环节,湖州市委副书记蔡旭昶首先致辞。他表示,余光中先生在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湖州与台湾渊源颇深,一些湖州元素在台湾随处可见,台北有“吴兴街”“长兴里”,还有深受民众喜爱的小吃“湖州粽子”。近年来,在国台办、省台办的关心支持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推动下,湖台两地先后组织了“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首届海峡两岸禅茶大会”等一系列活动,多个台湾民间团组来湖参访,应该说两岸同胞交流不断、热络不减,亲情福祉持续增进。本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选择在湖州举办,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州”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交流研讨,不仅是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和鼓励,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真诚希望能与在座各位“大咖”畅叙情谊、增进瞭解、共谋发展,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建言献策。

  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发表视频致辞表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而充满不确定性,两岸之间日趋紧张,台海和平几乎面临兵凶战危一触即发的危机,两岸关系也面临两岸开放交流以来最大的挑战。高育仁说,值此关键时刻,两岸应冷静审慎面对,而两岸民间更应扩大交流,推动两岸人民全面性往来,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宗教、观光、产业发展各方面,重新建立联结与合作,持续深入扩大,巩固两岸民间的理解、互信与合作,缩短两岸人民距离,促进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除了民间的努力融合发展之外,两岸可探索两岸安全机制建立的可行性,以管控两岸和平可能遭遇的危险。而两岸有志之士更应秉持诚心、善心、信心和耐心,谋求两岸的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陈峰致辞表示,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后,大陆对台工作蹄急步稳,两岸关系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呈现新局面。近期接连登场的两岸各类交流活动,彰显两岸民间交流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势不可挡,两岸交流合作、同胞越走越亲的真实意愿不可违。陈峰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一个是统一性,一个是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总书记阐述的统一性和和平性,对当前我们正确看待两岸关系道路和前景,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路径,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新发展格局下,两岸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就是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明积极的贡献。

湖州市委副书记蔡旭昶致辞(中评社 卢哲摄)

  陈峰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处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再次面临道路和方向的选择,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中,贡献学者力量,为新时代对台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需要我们在台湾问题研究中“向前一步”。“向前一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变局中精准研判台海局势,正确认识两岸各自的观念差异和认知差距,为和平统一实践提供更加专业、更具视野、更有战略的智库意见和决策参考;“向前一步”,多倾听来自基层、来自草根的声音,在对台田野调查中瞭解一手的社情民意,在接触中感受两岸关系的温度,近距离体察两岸民意的冷暖,两岸统一更重要的是民心相通和心灵契合;两岸智库群体一直是两岸交流的“领头雁”,两岸学术交流长期发挥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凝聚智慧、增进互信的纽带作用,我们更需要向前一步,面对两岸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各方面的异同,研究实践新情况,解决发展新问题,传播智库新成果。我们向前一步,才是时代所需,才能跟上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步伐。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在致辞中说,相信很多研究两岸关系的先进跟我一样,对最近的局势恐怕也多所忧虑。民进党当局竭尽所能污名化“九二共识”,破坏两岸辛苦建立起来的交流秩序,新冠疫情缓解后,对于行之有年的两岸专业人士交流也不予恢复。但赵建民认为,在这样比较严峻的局势里,也有一些希望。他指出,民间方面,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和平对话的民意非常高,超过7成、8成的民意都希望两岸和平对话。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和平对话的基础民意也达到将近5成,所以也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悲观。同时,也有将近7成的台湾民意觉得大陆民众是对台湾是友善的。

  赵建民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更觉得当前我们两岸智库学界学者可以做的是:我们还是要全面恢复两岸的交流。疫情期间双方累积了很多的误解,两岸恢复了交流之后,大家可以把过去那种温暖亲情一家亲的感觉逐渐找回来。更重要的是,两岸怎么样努力使得我们的政治互信可以逐渐巩固、向上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在论坛上表示,经过4年的疫情,经过现在世界格局巨大的变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杨明杰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岸中国人应共同思考如何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我们应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格局中探索两岸关系。两岸专家学者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超越一时一事,真正考虑两岸民心所思所想,切实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发表视频致辞(中评社 卢哲摄)

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陈峰(中评社 卢哲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中评社 卢哲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中评社 卢哲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湖州6月29日电(记者卢哲)第九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28日在浙江湖州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湖州市委台办协办。来自两岸的约60位学者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在开幕仪式上,多位学者呼吁,在新发展格局下,两岸更应保持对话沟通,贡献学者智库力量,共谋两岸和平稳定,促进融合发展大势。

  在论坛开幕环节,湖州市委副书记蔡旭昶首先致辞。他表示,余光中先生在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湖州与台湾渊源颇深,一些湖州元素在台湾随处可见,台北有“吴兴街”“长兴里”,还有深受民众喜爱的小吃“湖州粽子”。近年来,在国台办、省台办的关心支持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推动下,湖台两地先后组织了“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首届海峡两岸禅茶大会”等一系列活动,多个台湾民间团组来湖参访,应该说两岸同胞交流不断、热络不减,亲情福祉持续增进。本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选择在湖州举办,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州”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交流研讨,不仅是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和鼓励,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真诚希望能与在座各位“大咖”畅叙情谊、增进瞭解、共谋发展,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建言献策。

  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发表视频致辞表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而充满不确定性,两岸之间日趋紧张,台海和平几乎面临兵凶战危一触即发的危机,两岸关系也面临两岸开放交流以来最大的挑战。高育仁说,值此关键时刻,两岸应冷静审慎面对,而两岸民间更应扩大交流,推动两岸人民全面性往来,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宗教、观光、产业发展各方面,重新建立联结与合作,持续深入扩大,巩固两岸民间的理解、互信与合作,缩短两岸人民距离,促进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除了民间的努力融合发展之外,两岸可探索两岸安全机制建立的可行性,以管控两岸和平可能遭遇的危险。而两岸有志之士更应秉持诚心、善心、信心和耐心,谋求两岸的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陈峰致辞表示,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后,大陆对台工作蹄急步稳,两岸关系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呈现新局面。近期接连登场的两岸各类交流活动,彰显两岸民间交流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势不可挡,两岸交流合作、同胞越走越亲的真实意愿不可违。陈峰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一个是统一性,一个是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总书记阐述的统一性和和平性,对当前我们正确看待两岸关系道路和前景,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路径,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新发展格局下,两岸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就是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明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