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二十年前“胡连会”看两岸的抉择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