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二十年前“胡连会”看两岸的抉择

  中评社香港4月29日电(评论员 杨流昌)二十年前的4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跨越六十年政治藩篱的历史性握手,不仅定格了国共两党“度尽劫波兄弟在”的动人场景,更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纪元。当“九二共识”重新成为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当几年后接续两岸直航首次穿越台海时,人们分明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智慧正在化解历史积怨,回应了两岸民众对台海关系正常化的热忱期待。二十载风云激荡,二十载恩恩怨怨,当台海局势再度处于严峻抉择的十字路口,重温和思考这段历史,对破解当下台海困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历史镜鉴: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连会”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民族大义置于政党纷争之上。当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分离主义甚嚣尘上,但国共两党领导人选择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和平对话机制。这种政治勇气源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刻认知: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以来,两岸同胞历经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和全面侵华、国共内战等磨难,但两岸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这种政治勇气发端对中华前途的勇敢担当:当时陈水扁宣布等同于“台独”时间表的“制宪”时程,而大陆以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加以反制。在两岸处于统独对决的关键时刻,“胡连会”展现了两岸人民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的理性力量,为三年后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段历史昭示着,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维度,二是历史规律的维度,三是现实利益的维度。正如连战主席所言:“两岸本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当我们将台湾问题置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审视、置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索,就会发现任何分裂图谋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惨遭覆灭,两岸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