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将外部打压转化为发展动力
55年前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吹响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号角。到今天,中国实现了“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任务、“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建立了“太空家园”天宫空间站,并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涵盖月球探索和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
我国航天今天取得傲人的成功殊为不易。长期以来,某些国家在航天领域对中国实施严苛的制裁和打压,试图遏制中国发展。但事实证明,封锁非但没有让中国止步,反而倒逼中国以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封锁围堵
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太空站项目,自1990年代起将中国排除在外。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沃尔夫修正案》,明确禁止美国太空总署及白宫科学和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美国长期将卫星及相关技术列为“军事敏感设备”,禁止向中国出口。美国还施压盟友限制其与中国航天合作。
但是,我国航天事业用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奋斗证明,封锁围堵阻挡不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脚步。美国对华航天限制短期内虽增加了中国技术攻关的难度,但长期来看加速了中国航天全产业链的自主化进程。这种“脱钩”更是导致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如卫星发射),并促使更多国家寻求与中国开展非西方主导的航天合作。
今天,当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甚至以高达245%的离谱关税,妄图以“脱钩断链”来讹诈中国时,中国航天55年的历程是一个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