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巴适!台青沉浸式体验泡菜制作

博物馆内部展厅(中评社 刘一玮摄)

  中评社成都4月25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24日下午,几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参观了眉山的泡菜博物馆,并且和中评社记者共同参与了一场有趣且富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制作泡菜。

  泡菜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发酵食品,深受两岸人民喜爱,且每个地方的泡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据讲解员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泡菜的国家。早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开始培育种植蔬菜,在漫长的实践中,勤劳的远古先民用盐将蔬菜通过腌起来,称之为菹,就是泡菜的雏形。商周时期,泡菜已经成为宫廷美食,设立了专门负责为往事提供泡菜的官员——醢人,可见泡菜那时就是国宴的佳肴。魏晋时期蔬菜种植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泡菜的食疗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挖掘。到了隋唐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醋渍、酱渍、盐渍泡菜。随着我们历史进程的不断的推进呢,我们制作泡菜的工艺、品种、容器都在发生着不断的改变。

  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四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适合优质蔬菜的生长以及优质泡菜的发酵。正是在这样一种温润的气候条件下,造就了制作的泡菜具有爽脆的特点。

  台青们在现场亲手调味、配料,从胡萝卜到八角、花椒再到白酒、白醋的完美调配,一丝不苟地按照四川传统制作方法操作。现场中评社记者则与台青们一同参与其中,记录下每一个热闹而温馨的瞬间。

  “巴适!今天亲自做一次眉山正宗的泡菜,真的有些意外收获。”在四川生活了四年的台青分享道。台湾胃,眉山味,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