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视觉技术或将加快助力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产业取得迅猛进展。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4月10日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仿生视觉技术,能够加快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全面走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国内仿生视觉专家、仿生视觉控制系统原理发明人、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说。
据悉,仿生眼技术,即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是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与激光雷达、TOF和固定双目等现有技术相比,仿生眼拥有更加精确的识别、判断能力,同时能够主动观察、注视目标物体及细节部位,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意识的关键要素。
张晓林表示,仿生技术的可动双眼设计,使摄像机的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动态特性具备防抖和跟踪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切换视角,观察任何想要观察的地方。简言之,仿生眼技术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也更加敏捷、精准和细腻,而这些都是智能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突破口。
装配仿生眼的机器人可精确追踪指定目标
据瞭解,仿生视觉研究因其跨多学科、结构复杂精密等特点,产业化进程一直较为缓慢。但随着成果的不断积累,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进步,仿生眼产业化的条件日趋成熟。据GGII《蓝皮书》预计,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的“元年”,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商用服务、生产制造、巡检等多个To B下游结构化场景实现落地应用;预计到2030年,面向To C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