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发展AI具优势 惟产业转型需时

人力劳动会否被机器人代替仍是未知数,但部分工种由AI处理已是大趋势。(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据大公网报导,成宇2010年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便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求学,并在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在求学以及工作的过程中,成宇表示他见证了两次AI浪潮,首次是深度学习模型的崛起,其次是GPT等大模型的兴起,他看到自然语言处理极速的快速演进,深感AI技术的强大,更加坚定了科研道路。

  盼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发展

  谈及来港发展的契机,成宇从个人与职业双重维度作出解析。个人层面,他坦言想缩短与家人的距离。而从职业发展层面,则是因为香港提供的多元发展可能。他说,“无论是深耕学术研究、创业还是就业都能获得较多机会。”同时他也表示,香港政府正极力拥抱AI,不断优化创科政策、引进全球顶尖企业和科研人才。因此香港的创科环境是他回来的另一重要原因。此外,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亦是关键,尤其是在计算机和AI领域,中大等院校跻身前沿阵营。成宇透露,“以前在内地读本科时便听说过中大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所以选择来港。”

  尽管香港优势明显,但成宇指出其AI发展面临若干挑战。其中核心难点在于产业定位的转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若想在短期内转型为AI中心或科技枢纽,成宇认为,“中间需要较长的过渡周期。”其次,他表示,当前在港扎根落地的世界级企业仍需增多,这需要政策调整与配套设施完善形成协同支撑,而这同样需要时间沉浸。成宇表示,“过渡过程有阻碍很正常,只要方向正确且发展态势向好,稳步前行就可以突破阶段性瓶颈。”

  而作为一个科研学者兼教育工作者,成宇希望政府可以再加大对高校发展的支持力度。他指出,“当前高校定位可能比较适配传统的、偏小的科研作坊氛围。”他进一步解释道,高校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仍比较缺乏,很难去配合AI时代的“大基建”发展需求,因此希望政府在算力资源和各种保障上可以提供更多的投入,同时亦可加大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宣传,促进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