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媒体人座谈助力乡村振兴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4月7日,一场跨越海峡的乡村振兴主题媒体座谈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两岸多家媒体代表与在地实践者齐聚一堂,围绕“千万工程”汉中实践展开深度对话。
汉中市脱贫办专职副主任陈宝善首先阐述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介绍了五大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第一,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之问,陈宝善亮出汉中答卷:全市创新推广“邮轮作”1253模式,实现亩产千斤粮、200斤油、5000元产值、3000元纯收益,该模式已列入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名录。在城固县五郎庙镇,连片油菜花海与智慧农田相映成趣,2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入“四方签字”监管机制,施工方、监理方、镇村代表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质量把控。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10万吨,较脱贫攻坚初期增长47%,其中有机认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保持98%以上。
第二,织密防返贫监测网。“我们给90万农户建立了数字画像。”陈宝善表示,汉中已建立防返贫监测系统,4993名网格员动态采集4.6万监测对象数据。在镇巴县黎坝镇移民安置点,搬迁户张建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园民宿,家庭年收入突破8万元。全市580个移民安置点配套产业园区,户均就业率达93%,35万脱贫人口通过"雨露计划"掌握实用技能,形成"培训-就业-增收"良性循环。
第三,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走进南郑区黄官镇藤编工坊,非遗传承人李淑芳正指导台湾青年制作文创产品。“像这样的产业融合案例,我们培育了127个。”陈宝善介绍,全市打造茶、药、菜、菌、渔五大产业集群,汉中仙毫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洋县朱鹮生态米每公斤售价达36元。在智慧农业示范园,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鱼稻共生系统,这种"空中养鱼、水下种稻"的模式使亩均收益提升至1.2万元。
第四,绘就千万工程新画卷。漫步汉台区河东店镇,白墙黛瓦的民居与千年荷塘相得益彰。陈宝善以该镇为例解读“千万工程”实施路径:87%的农户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42%的自然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97%的垃圾实现分类收运。在留坝县火烧店镇,由台商参与设计的"天空书屋"成为网红打卡点,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全市建成省级示范村141个,打造出"移步换景、全域皆美"的乡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