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发展视域下闽台祖地文化赓续刍论

  中评社╱题:两岸融合发展视域下闽台祖地文化赓续刍论 作者:闫兴(福州),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两岸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摘要】在海峡两岸长期的交流交往中,闽台两地逐渐形成了以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郑成功文化、圣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祖地文化。这些文化普遍具有血脉亲情优势、民间信仰特点、历史人文底蕴,幷通过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载体呈现。受两岸长期隔离、台湾地区“台独”势力不断“去中国化”、交流交往相关活动质量等因素影响,闽台祖地文化未能最大化发挥作用。需要深挖闽台祖地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特色品牌,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好闽台祖地文化故事,发挥闽台祖地文化“以情促融”重要作用,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①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集中区和台湾文化主要发祥地,对台文化资源十分厚实。闽台文化在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方面渊源深厚。文化和情感的力量,穿越时空、穿越地域、直抵心灵深处,铸就了两岸同胞浓厚的感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强调要“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指出“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②加强祖地文化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重要举措写进了福建省委决议中。祖地文化交流是两岸往来富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如何以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运用厚实而凝重的祖地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纽带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闽台祖地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闽台一水相连,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闽台两地“语同音、歌同调、俗同风、食同好、文同缘、神同源、祖同宗”,这些都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伦理道德、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上,是语言文化、宗亲关系、民间信仰、饮食习惯、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1.传续血脉亲情的宗族文化

  据统计,在台湾地区2300多万同胞中,约1000万人祖籍是漳州;台湾地区的100个大姓大部分可以在漳州找到族谱;已考证的台湾与福建客家有亲缘、血缘关系的有98个姓氏。此外,闽台还有众多同名同宗村,经核实可对接的各姓同宗村合计有314对、809个村里,其中厦门与台湾可对接的同宗村有19个姓、35对、102个村里,漳州市有53个姓、192对、511个村里,泉州市有32个姓、46对、129个村里。特别是漳州市、泉州市,所属每个县名都可以在台湾找到对应,如漳州寮、漳浦寮、云霄厝、诏安里、平和厝、南靖厝等。③

  2.承载美好愿景的信俗文化

  台湾地区的主要信仰大部分源自福建,台湾地区众多宫庙与福建宫庙有着深厚的渊源。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关帝三尊神明信俗的祖庙都在福建漳州。例如,在台湾影响排名前20位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神明,有18位是漳州市的主要民间信仰。漳州市有108座宫庙开展对台交流活动,78座被授予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寺庙、宫庙,有40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是台湾的祖宫祖庙,在台湾分灵宫庙近2000座。④

  3.彰显历史底蕴的民俗文化

  自宋代到明清,福建各地特别是闽南地区人口多波次迁徙台湾,将祖地文化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复刻”至此,台湾地区迅速形成了以祖籍地风俗、民俗、礼俗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从乡音来看,闽南方言是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主要语言桥梁;从乡戏来看,闽剧、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等乡戏在闽台各地均能找到传承;从乡俗来看,世界闽南文化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马同春闹元宵、湄洲“天下妈祖回娘家”、郑成功文化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在闽台两地均有一定影响力。

  二、闽台祖地文化交流现状

  “祖地文化”涵盖了木偶、戏剧、歌谣、灯谜、建筑等闽台民间艺术,闽台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风俗习惯,彰显血缘相亲、血脉相连的姓氏文化,由移民出生地伴随着迁移入台的民间信仰,等等。近年,福建各地充分发挥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独特区位优势,以血缘、亲缘和文缘为纽带,以18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平台,持续实施同名同宗村联谊等乡情亲情延续工程,有效推动了闽台民间基层交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制度化,有力推动了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1.以寻根谒祖为目标的宗亲交流日益热络

  以各地姓氏宗祠为平台,闽台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宗亲联谊,通过族谱对接、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等活动,增进两岸宗亲情谊,不断扩大祖籍地影响力。仅漳州市,前来寻根谒祖的台湾姓氏已达113个,众多台湾知名人士多次率家族回乡竭祖、交流。依托历史名人陈元光、郑成功、林则徐、朱熹、林语堂等举办的姓氏宗亲交流活动,也成为闽台民间双向交流的重要桥梁。两岸姓氏宗亲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峡百姓论坛”“同名村·心连心”联谊交流活动自举办以来,吸引了两岸百余个姓氏同胞组团参加、进行互访联谊,共计3.2万名两岸宗亲代表参加,约30余万名台湾民众参与交流,直接或间接促成近600万名台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续谱联宗。⑤

  2024年6月15日,第十二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在厦门开幕,近300位两岸同名同宗村乡亲代表、青年台胞代表、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嘉宾参加。活动以“祠同宗”为主题,以两岸同名同宗村祠堂为载体,深入挖掘和展现两岸同名同宗村的血缘亲情及历史文化连接,促进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同名同宗村乡亲还分赴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和龙岩市回乡恳亲祭祖,生动有力地展示了两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根脉渊源关系。

  2.以族谱对接为内容的谱牒交流逐步深化

  在闽台祖地文化交流中,谱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两岸相关组织、专家学者积极进行闽台族谱交流对接研究,推动闽台族谱的征集、编修、制作、对接、展示等工作。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167个姓氏、2251部、9163册两岸族谱;龙岩市上杭县客家族谱馆收藏153个姓氏、2900多部、20000多册客家族谱;漳州市建有漳台族谱对接馆,创立了全国首个海峡两岸宗亲文化交流中心,开通了漳台族谱一点通,为台湾同胞对接族谱提供了便利。⑥同时,福建各地积极开展族谱对接活动,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闽台族谱对接工作座谈会”“客家族谱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闽台血缘关系纽带,成为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3.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宫庙交流互动密切

  近年,福建各地大力推进闽台民间信仰双向交流,闽台民间信仰交流呈现出形式多样、规模宏大等特点。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龙海与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宁德古田陈靖姑文化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吸引了大量台湾地区民众的广泛参与。以漳州为例,截至2024年,漳州市已成功举办33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6届漳台保生文化节、10届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2届海峡两岸漳州(三平祖师)文化节;每年正月初八常态举办海峡两岸五显大帝文化节、两岸城隍文化交流等活动,邀请台湾分灵宫庙来漳州进香交流,品牌效应显着。⑦2024年7月至8月,福建省漳州市组织开展了“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活动,聚集开漳圣王文化,回溯筚路蓝缕的入闽开漳历史。该活动旨在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守护传承中华民族宝贵遗产,增加两岸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以乡音乡俗为特色的民俗交流更加绵密

  福建以闽南方言乡音、乡戏为媒介,先后编辑出版了《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闽南话漳腔辞典》等闽南方言辞典,积极开展闽南口头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等对台民俗交流活动,加深台湾地区民众对福建祖地文化的认同感。多次组织闽剧、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等戏曲团体赴台湾、金门和马祖交流演出,满足台湾民众对大陆乡音乡曲的渴求。同时,积极开展闽南民俗节庆系列活动,“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连续多年被国台办列入重点交流项目;厦门连续举办多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通过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民间艺术展演,增进闽台同胞情感趋融、价值趋近、认同趋合,充分展示了祖地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5.以祖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更具规模

  福建省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华侨大学、闽南师大等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开展了“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台湾开发史学术研讨会”“泉台孔子学术研讨和孔庙保护研讨会”“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研讨会”等;充分发挥《台湾研究集刊》《闽台关系研究》《现代台湾研究》等刊物理论阵地作用,持续关注祖地文化方面文章刊载;学界已出版《祖地文化》《佘族祖地文化新探》等方面书籍、图册,深入挖掘闽台文化资源。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从不同层面深化了两岸学术界对闽台祖地文化的认同。

  2024年7月3日至7月8日,全国台联第二十一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暨“闽台亲融·福海扬帆”台胞青年福建航海文化夏令营在福州开营,来自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百所高校及海外台胞青年共1500人参加。⑧在闽活动期间,两岸青年走进福建高校,探访妈祖故里、南靖土楼等,感悟历史人文风情,有效促进了两岸青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同心同行,为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打造平台、创造机会。

  三、闽台祖地文化交流面临的困难

  福建是侨务大省,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宗祠文化等祖地文化作用,不断增进海外闽籍乡亲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福建在闽台祖地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整合规划不够、持续影响不足等现象,对标常态化、机制化、体系化运行还有一定距离。存在难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台湾岛内复杂形势对闽台祖地文化交流造成冲击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动荡,台湾民进党当局积极推动“脱钩断链”“去中国化”,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强势推行“倚美谋独”“倚美抗中”路线,美台勾连挑衅加速升级。密集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限制和管控两岸经济往来和人员交流。包括修订“国安五法”、通过“反渗透法”,企图制造寒蝉效应。

  2016年蔡英文执政后,民进党当局不断加大对两岸交流合作的管控限制力度,导致闽台民间基层交流的不平衡、不对称现象持续存在。在调研和活动中发现,闽台交流团组、人员有来无往或多来少往的现象比较突出,各地民间信仰赴台团体多为应邀前往,福建各地祖地文化交流项目入岛难度较大、数量较少。尤其赖清德上台以来,采取更为强硬的“反中抗中”政策,将赴陆港澳旅游警示调升为“橙色”,甚至以“国安”名义调查岛内新党等统派政党、查处岛内中介组织、公开警告岛内县市长不要参加闽台交流,成为深化闽台民间基层交流的严峻挑战。以福建省台联为例,2024年接待台湾基层代表人士参访团等团组仅有24批500余人,组织赴台交流活动几乎为零。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