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科研创新是台湾农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评社台北12月28日电(作者 李武忠)全球贸易遭遇逆风及地缘政治阻挡全球化,正严重冲击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台湾经贸。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台湾不仅11月进出口双双翻黑,五大出口市场(大陆、美国、欧盟、东协、日本)除日本外也全面走弱;同样的台湾农渔业外销受到两岸关系恶化影响,2022年1-11月台湾农林渔畜总出口量为171.8万公吨,较去年同期的201.3万公吨减少14.6%,2022年1-11月农林渔畜总出口总值为48.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1.8亿美元减少6.8%。
面对如此大的变局,民进党政府团队却充斥粉饰太平,甚至自吹自擂的官员(如台湾人均GDP超过日本、韩国,对岸意图窃取台湾厂商凤梨酥配方,将向WTO申诉对岸不公平待遇等等),九合一选举的大挫败未能敲醒戴上魔戒的执政党,继续打混下去,台湾民众的苦日子很快到来!
民以食为天,随着气候变迁,区域政治冲突,疫病流行,人口增加,自然资源缺稀,加以食物供应链不健全,全球粮食危机始终如影随形,而台湾除了稻米外,黄豆、玉米及小麦高度依赖外国的格局并未改变,加以作为农业生产根本的耕地,未经过充分的政策论辩和评估规划,即被大量转为它用(包括改为农(渔)电共生),农渔产量将大幅减少,为台湾未来粮食供应投下巨大变数。
台湾人若不想将命根子交到别人手上,只能仰赖技术突破创新来摆脱对国外依赖,透过研发优质品种及种苗,提高农渔产品的品质,降低农渔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确保食用安全,农渔产品多元化,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农渔民专业技能等,例如优质的品种、品质相当于高端制造的“晶片”,对养殖渔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通力协作。
这些年对台湾农渔民而言,是个相当艰困的时刻,不仅要辛苦面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如高温、乾旱、豪大雨、病虫害等),好不容易养大后,却又屡遭中国大陆暂停输入,主要外销通路被迫暂时中断,只能依赖政府给予补贴救济勉强支撑下去,让务农这条路充满荆棘,也为台湾农业的永续和粮食安全投下变数。
中国大陆为端牢14亿人的饭碗,正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仅提高科研经费,松绑科研经费为创新减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联农带农机制。为克服现代农业科技普及程度不足,除全面提升农民的数位素养和技能外,各种专业化作业服务公司不断出现,包括土地托管、耕作服务、无人机植保、跨区收割等,他们代替农民进行作业,直接解决农民的相关技术需求,并于全国积极推广“科技小院”取得显着进展,成功关键在于研究生长住在生产一线,藉此开创出一个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并积极鼓励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相较之下,目前台湾农渔业高等院校的学生,只偏重学术模型和理论,普遍对农渔业实务瞭解不足,多沦为纸上谈兵,加以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流于形式化及浮夸化,实用性不足,科研与产业需求无法有效融合,成为台湾农渔业竞争及永续的一大隐忧。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同样推动智能农场,他们系透过开发适合当地农业环境和田间条件的技术,确保能够与先进农业国家竞争的“自主”农业生产技术,而不是如台湾般进口、应用或简单地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创新农渔业科技正在翻转两岸赛局,台湾产官学界不能再自我感觉良好下去。
农业技术变革在不断加快利用,运用资讯优化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的管理策略,大步推动了精准农业的发展,也增强抵御气候和其他冲击的韧性。世界粮农组织(FAO)坚信,没有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准的提高,就无从实现让数亿人摆脱贫困、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目标,未来主管的技术高管须勇于承担人工智慧治理职责,在组织内部落实合乎道德的技术策略。
例如在“农委会”编列的2023年总预算1067.5亿台币中,农民福利预算则高达476.6亿,占总预算的44.65%,农民保险预算也达204.4亿元,占总预算的19.15%,反观,农业科技研发预算为14.37亿台币,只占总预算的13.45%,无法因应新农业竞争环境的需求,两岸农业赛局已发生转变,台湾产官学却持续自我感觉良好,农渔民也渐习惯躲在政府保护伞下,难以求新求变。
“知常明变者赢”,面对国际全球化逆流、极端气候、地缘政治争端等多重冲击,台湾若想维护农渔业竞争力,必须重建奖励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智慧农业管理体系,针对当前农业政策、经费及人力,重新做出修正(如锻造新的农业竞争优势,缓和两岸紧张关系,调高农业科技研发预算至15%,尊重专业,新农人养成等等)。
科技正在改变农业面貌,台湾若继续依赖大量补贴救济和大内宣来掩盖根本问题,台湾农渔民想过上好日子,“改变”是唯一选项!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中评社台北12月28日电(作者 李武忠)全球贸易遭遇逆风及地缘政治阻挡全球化,正严重冲击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台湾经贸。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台湾不仅11月进出口双双翻黑,五大出口市场(大陆、美国、欧盟、东协、日本)除日本外也全面走弱;同样的台湾农渔业外销受到两岸关系恶化影响,2022年1-11月台湾农林渔畜总出口量为171.8万公吨,较去年同期的201.3万公吨减少14.6%,2022年1-11月农林渔畜总出口总值为48.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1.8亿美元减少6.8%。
面对如此大的变局,民进党政府团队却充斥粉饰太平,甚至自吹自擂的官员(如台湾人均GDP超过日本、韩国,对岸意图窃取台湾厂商凤梨酥配方,将向WTO申诉对岸不公平待遇等等),九合一选举的大挫败未能敲醒戴上魔戒的执政党,继续打混下去,台湾民众的苦日子很快到来!
民以食为天,随着气候变迁,区域政治冲突,疫病流行,人口增加,自然资源缺稀,加以食物供应链不健全,全球粮食危机始终如影随形,而台湾除了稻米外,黄豆、玉米及小麦高度依赖外国的格局并未改变,加以作为农业生产根本的耕地,未经过充分的政策论辩和评估规划,即被大量转为它用(包括改为农(渔)电共生),农渔产量将大幅减少,为台湾未来粮食供应投下巨大变数。
台湾人若不想将命根子交到别人手上,只能仰赖技术突破创新来摆脱对国外依赖,透过研发优质品种及种苗,提高农渔产品的品质,降低农渔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确保食用安全,农渔产品多元化,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农渔民专业技能等,例如优质的品种、品质相当于高端制造的“晶片”,对养殖渔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通力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