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籍证明引争议 新住民二代痛批台官方荒谬
中评社台北4月14日电(记者 张嘉文)针对台“内政部移民署”近日要求陆配与子女需在3个月内完成缴纳大陆户籍除籍证明,否则注销台湾户籍一事,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今天在“立法院”召开记者会批评,限时3个月非常荒谬,相关程序设计不合理,以及政府的行政沟通断裂等多项争议。
移民青阵线也提出五项诉求,1、建立清楚、可追踪的申诉与行政救济管道;2、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证文件清单,减轻举证负担;3、合理调整补件期限,反映实际跨境办理时程;4、提供行政资源支持,避免基层与民间成为缓冲垫;5、正视移民家庭的情感创伤,建构长期支持系统。
此外,移青阵也将持续推动三项行动,包括发起迁移不会被遗忘、身分不能被撤销的社群故事串连;呼吁“监察院”调查政策起始与执行过程;并将本事件纳入2026年民间团体将撰写的两公约国际人权审查报告。
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今天举行“给我时光机,找到妈妈的除籍证明”记者会,包括越南配偶二代的理事长刘千萍、大陆配偶二代常务理事李依静和刘俊良等人出席。
李依静指出,“移民署”仅给予三个月补件时限,却未考量疫情后两岸航班锐减、票价飙涨等实际困难,许多当事人从台湾前往户籍地需历经多段交通,根本无法如期补件。她质疑:“哪一位政策制定者真正跑过流程、排过航班、请过假?”她呼吁应依据实际办理时间将补件期限调整为一年或两年,并明确公告补救配套。
移青阵指出,补件内容与佐证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当事人多次被行政单位“踢皮球”。李依静对此说,不少人持有大陆的地方派出所回函、台胞证或户口本等证明文件,却不被“移民署”采认,导致举证无门、权益受损,甚至面临被“不自愿除籍”的处境。她要求政府应公布可接受的佐证清单,确保程序透明。
对于陆委会日前抛出的“四大类型具结保证”,刘千萍认为,应限期内公告申诉补件困难者的类型、人数统计,并且对应四项类型的涵盖率,确保有无挂一漏万。她也担心,所谓的“具结保证”法律保障效力为何?在民众对公民身份法规的信赖保护原则感到无力时,陆委会的具结保证却连正式格式、申请管道都还不明,何来保证?
刘千萍提到,这次“移民署”粗糙对待早年落地生根的中国大陆新住民家庭,很多不同背景新住民有目共睹,“移民署”的粗糙行政,显示整个“内政部”对移民背景家庭的社会处境距离遥远,然而“内政部长”刘世芳至今保持沈默,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