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生态屏障 又多了一个塞罕坝
阳春时节,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千松坝林场,草木初发,为连绵的群山和广袤的原野添上一抹绿意。
林间小路蜿蜒起伏,一条河潺潺流过山谷,河道宽十数米。
“这条河叫什么名字?”记者问了周边好几名村民,没有人知道。“河道近些年才有水,过去是沙土、石头。”一名村民说。
查手机地图发现,这条河竟是潮河上游支流,最终流向北京。与塞罕坝一样,千松坝位于北京、天津与浑善达克沙地之间。上世纪,因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的土地一度沙化严重。
为了治理沙化,1999年,河北在张家口、承德两地启动“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工程,千松坝林场就是其中之一。
20多年来,千松坝林场累计实施工程造林超过116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积近150万亩。百万亩林海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股份制造林模式,实行共造、共管、共营
“上世纪90年代,沙尘从春刮到冬。”丰宁县小坝子乡富二营村村民孙建宁说。
1999年秋天,一支由13个人组成的先遣队来到丰宁县大滩镇,打响千松坝造林的“首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