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者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与路径

  中评社香港4月13日电/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玉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月(通讯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台湾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沙之尧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326期发表专文《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与路径》。作者认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国两制”的刚性约束,这决定了不能将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生搬硬套,但是美墨跨境合作区、欧洲次区域合作区制度构建对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两制”条件下的跨境政策协同方面的经验尤其有藉鉴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三个典型跨境合作区发展特点,并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制度构建基础、政策工具和建设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由短期向长期过渡、三模式共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文章内容如下:

  一、引言

  2023年9月,《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这是国务院第一份专门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印发的文件,以“对台工作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的福建先行先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这也意味着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治理的特殊功能区。在两岸政治和经济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协调一致、高效运转的制度体系?如何根据“一国两制”的特殊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更好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这些都是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