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美学何以“长红”
本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分为“华服宝相”“翩如兰翠”“人间万象”“随色象类”“守正创新”和“似锦繁花”6个单元,背后蕴含着从壁画研究到复原临摹,再到创新传承的内在逻辑,凝结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7年的研究与创作成果。展品共计369件,既有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的人物服饰效果图、重点图案细节图,还包括众多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和创新设计作品。
三代学人接力守望
展厅入口处并排陈列着三组作品:常书鸿1944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66窟菩萨线描;常沙娜、张定南1947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于阗王后;北京服装学院原院长刘元风绘制的安西榆林窟西夏第3窟主室西壁北侧文殊菩萨服饰。三组作品跨越时空,不仅展示了敦煌美学的赓续传承,也体现了三代学人的接力守望。
常书鸿被人们称作“敦煌守护神”。1935年,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编辑的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即决定携妻女返回祖国,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敦煌保护与文化传承之中。1944年,常书鸿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也是在这一年,他举家奔赴条件艰苦的敦煌莫高窟,专注于文物修复、收集与壁画临摹的工作。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生于法国,6岁随父回国,12岁来到敦煌。在常书鸿手把手的训练下,常沙娜仅用5年时间,就以难度极高的“对临”形式临遍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彼时,还有画家邵芳传授她工笔重彩,画家董希文教授她西方美术史,敦煌学家苏莹辉辅导其中国美术史……艰苦的敦煌岁月因为有了这些富足的精神滋养,成为她成长的“后花园”。1948年,常沙娜受邀就读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并在1950年底回国任教。
1977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师的常沙娜成为刘元风的班主任,讲授敦煌服饰图案相关课程。大学期间,刘元风加入《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编着)线描配图的绘制工作,之后又跟随常沙娜来到敦煌莫高窟实地学习和临摹,对敦煌文化逐渐由瞭解转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