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米视角”里城市长这样

  中评社北京4月11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 “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从“一米视角”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为广大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成效如何?记者深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进行了采访。

  在医院,童趣随处可见——

  让孩子快乐就医

  在浙江萧山医院儿科病房内,3岁多的忻忻(化名)拉着妈妈的手,沿着过道散步。不用抬头,她就能看见墙上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彩绘在和她“打招呼”。

  与印象中哭闹声不断的医院儿科不同,浙江萧山医院的儿科病房显得安静而温馨:粉色、淡黄色的墙面上,各种卡通图案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床和桌子边沿也都特意做成圆角,避免磕碰。

  “西瓜阿姨,我来喽!”早上,忻忻来找莫晓蓝护士打针,病房门口的牌子上,贴着一个大西瓜。莫晓蓝说,每天她都会化身孩子们的“水果朋友”。

  “来,先做个美甲。小猫咪、小兔子,你挑一个。”为了缓解孩子紧张情绪,莫晓蓝将卡通贴纸贴在忻忻的指甲上。忻忻打完针,又得到鼓励,选了一张葡萄贴纸贴在莫晓蓝的工作牌上。旁边,还有别的小朋友贴的葡萄、橙子和小蜜蜂贴纸。

  忻忻说,病房里的医生还准备了小桌板,自己想画画的时候,“西瓜阿姨”会送来纸笔,而她的愿望,是自己的画也可以贴在楼道里的儿童创意作品展示区。那里,有一幅儿童作品画着小动物和鲜花,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谢谢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治好我的病。”

  在医院大儿科主任王蛮蛮看来,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用心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藏在诸多服务细节里。比如,孩子基本由家长带来看病,晚上和节假日时段更为集中,这个时候医院便会投入更多医护力量。

  从2022年建设儿童友好医院至今,王蛮蛮亲历了医院的变化:“以前的儿科诊区比较狭小,如今不仅增加了就诊面积,布局也重新调整,能够更好呵护孩子成长的全生命周期。”2024年,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