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低价内卷”?

要提升居民消费倾向,除了增量政策外,还需解决他们对存量财富和资产负债表的后顾之忧。(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4月3日电/据大公网报导,在高质量发展大框架下,在实现量化增长指标的同时,如何才能不断满足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实质性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如何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如何让经济复苏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想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经济增长“量”的维度上,实际GDP增速始终保持在5%左右的合理区间,价格指标表现却呈现另一番图景。CPI、PPI等核心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即使将各类价格指数综合考量,当前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这种“量价背离”现象目前已开始得到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既往增长周期中,当实际GDP增速达到预期目标时,价格指数往往也会同步回升,企业利润也会持续改善。今天这种GDP增速与物价水平背离的现象少见,它因何产生?中央政府近期为何将“推动价格温和回升”纳入未来政策目标?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微观感知视角切入。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量与价并非天然脗合。高频经济指标清晰反映出,很多工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企业都有“以价换量”的共同特征,即通过价格调整策略换取市场份额。这种行为虽能维系企业生存,但持续的价格下行可能会削弱市场信心。因此,我们期待看到一种量价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会为市场注入更强劲的信心和动能。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信号,企业看到价格上升才会生产或扩大生产。那么为什么有企业愿意“以价换量”,降价也要生产呢?微观经济学中有个和宏观领域相似的场景:面对产品售价持续走低,企业非但不缩减生产,反而选择“逆周期扩产”。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暗含精密的成本核算逻辑。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商品售价仍然高于可变成本(随着产量或业务活动水平变化而直接变动的成本)时,即便无法覆盖固定成本,企业仍会选择继续生产。一些很“卷”的企业甚至会一边降价、一边扩大生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已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

  这一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与宏观上的量价背离存在一定的关联。我们统计了一些上市企业的状况,配图中蓝色实线代表市场的价格或者是产品售价。图中的市场价格曲线已普遍穿透上市企业总成本线,但仍高于可变成本线(见配图)。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仍然会选择生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量价背离”、“亏损生产”的情况在现实经济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