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草原音乐史画个坐标系
中评社北京4月8日电/据人民网报导,乌兰杰,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生命力很强的茅草”。今年87岁的乌兰杰,思路清晰,说起毕生热爱的蒙古族音乐、舞蹈、美术等,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充满激情。这棵谦逊又顽强的“茅草”,扎根草原,历经风雨,撰写《蒙古族音乐史》,推动蒙古族音乐的理论化、体系化,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蒙古族音乐很丰富,怎能没有自己的音乐史
乌兰杰的家里,电视机和电脑旁都有一支笔和一个本,每当看到文化艺术方面的新信息,他就马上记录下来。“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都闲不住。”乌兰杰说,看新闻、看书,浏览学术动态,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不能让自己落后于时代”。
乌兰杰把厚厚的一摞手稿递给记者,讲述自己和蒙古族音乐的不解之缘,眼中流露出自豪和喜悦,如同喝了一碗奶茶、听了一曲长调……
“科尔沁民歌融进我们的生活里,更淌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乌兰杰出生于一个科尔沁民歌世家,母亲是当地有名的长调歌手,他自幼浸润在民歌的海洋里。1946年,乌兰杰的姐姐进入内蒙古文工团工作,“姐姐把我从村里接到城里读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当时文工团里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乌兰杰经常跟大家一起交流,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知识。
1959年,乌兰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史后,我在想:蒙古族音乐也很丰富,怎能没有自己的音乐史?”他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写一部蒙古族的音乐史”。
“此前,对蒙古族音乐的梳理大多停留在概述阶段,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的情况下,音乐作品再丰富,创作和教学也不系统。”乌兰杰说,“只有把草原音乐实践提升到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高度,其传承发展才能有深厚的依托。”
于是,年轻的乌兰杰走上了蒙古族音乐史写作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