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校博物馆,让“宝藏”破圈亮相

  中评社北京4月7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标本展台上,熊猫、藏羚羊、东北虎等现代生物标本展现着今天动物的样貌;旁边的透明标本盒内,熊猫牙齿化石、剑齿虎头骨化石等带人们穿越时空,探寻远古动物生活的蛛丝马迹。这是2023年年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举办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及其珍稀动物今生前世”展览。为了把展办好,地大博物馆整理了馆藏的动物化石等藏品,还向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借来现代的生物标本,通过讲述一些生物的“前世”和“今生”,让观众在展览中相对真实地瞭解生物知识。展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量市民慕名而来。“这反映出高校博物馆策展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说。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银蝶志愿服务团的张耀匀有同感。她经常给来参观的北京市中小学生讲解。“可以看到他们对各种动物标本充满好奇,听讲解的同时还会和同伴低声讨论学到的内容。”张耀匀觉得来博物馆参观不仅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能帮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课堂所学,从而构建更全面的知识框架。“高校博物馆可以充当学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利用自身的藏品和展览资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专业知识。”张耀匀说。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836份。调查结果显示,64.32%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56.61%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起到补充作用。

  高校博物馆成为连接学术与社会大众的桥梁

  在宛若间关莺语的琵琶声中,身着古装的少女演示“七汤点茶法”。这个美妙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景,出现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宋代物质生活展中。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何烨介绍:“观众会经常抛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比如看到馆藏的瓷枕,有人会问‘古人睡瓷枕不硌得慌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何烨会耐心地解释,瓷枕的设计考虑了夏日解暑、发型维持等一系列因素。

  何烨的讲解对象既有成年人,又有许多中小学生。担任讲解员后,她在宿舍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讲解词,期待向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讲出文物的“心声”。

金融理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