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在福建找到热爱的事业
中评社北京3月31日电/据大公网报导,厦门沙坡尾一系列废旧厂房近年逐渐被改造为文创场所,变身文化创意港湾。“在这里时常勾起我对故乡基隆港的童年回忆。这种情感共鸣,像磁石般吸引我靠近这里。”原本在台湾从事影视动画相关工作的王伸豪在六年前来到厦门,参与改造沙坡尾社区,并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组织活动等方式传播老厦港历史文化。他说:“我在福建找到了热爱的事业,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变化,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大公报记者 苏榕蓉厦门报导
厦门沙坡尾社区既古老又年轻,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探索厦门城市发展的印记,也吸引着海峡两岸的文化力量。2019年,王伸豪也来到了厦门。“厦门离台湾仅一水之隔,这里还有我熟悉的闽南语和饮食习惯。”这些都让性格开朗的王伸豪迅速融入大陆。
“来大陆工作也是为寻根”
早在2016年,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四所高校联合组成规划团队,在厦港街道的主导下,共同组建“沙坡尾共同缔造工作坊”,推动以彰显渔业文化历史、传承集体记忆为导向的参与式社区规划。2017年初,厦大师生团队深化研究沙坡尾渔港博物馆(后定名为“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的整体策划及展览展纲的编写工作。2019年,展示馆经过专业展陈设计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讲述沙坡尾历史和传播渔港文化的重要窗口,王伸豪成为展示馆团队一员。
“我祖上来自泉州安溪,后来到台北汐止,根本溯源也是地道的闽南人、同宗同源的一家人。来大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来寻根的。”当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的运营“接力棒”交到王伸豪手中时,“我竟然可以在祖先出发地讲述沙坡尾的故事”,他的喜悦之情不可言喻。为了记录和传播沙坡尾的历史,王伸豪不仅在活态展示馆中讲述沙坡尾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还与团队在他负责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沙坡那尾鱼》上分享沙坡尾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