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慧监管给网约房装上“安全锁”
中评社北京3月2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作为新兴住宿业态,网约房近年来日益火爆,令人喜忧参半——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接受预订、提供住宿服务的网约房,分布在网红景点周边公寓、居民楼里,可以在线选房,双方无需见面,通过密码即可开锁入住;同时,网约房也存在房源良莠不齐、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矛盾纠纷高发,存在治安隐患。
重庆市渝中区旅游资源富集,辖区内有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等热门景点。仅今年春节假期,渝中区就接待游客1036.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1%,网约房行业也随之红火起来。据统计,区内分布着网约房1.6万余间、网约房经营主体160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市场经营规模达数亿元。渝中区以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了《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积极探索网约房智慧监管改革,形成了数字赋能、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新机制。
监管方——
从“九龙治水”到一个场景协同治理服务
“房东在网上挂的房间图片,和我们实际入住的根本不一样!”前段时间,渝中区公安分局南纪门派出所民警李昀昊接到游客的求助,该游客预订了网约房,入住时发现货不对板,进而产生了矛盾纠纷。
“这件事发生在熊猫公馆公寓楼,距离解放碑商圈步行只需要10分钟,网约房预订火爆。”李昀昊挠挠头,“楼里920套住宅有850多套搞起了民宿,经营主体就有52家,管理难度很大。”
与传统的旅店业不同,新兴的网约房不具备特种行业许可条件,房源分散、线上经营。货不对板、临时涨价、一房多租……围绕网约房产生的旅游投诉、消费纠纷、治安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往往需要多部门联动处置,属于典型的“九龙治水”难题。“如果仅出台部门管理办法,起不到系统治理的作用。”渝中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冯岭做了番调研,“新业态提出新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创新手段、统筹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