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纸工匠,接力传承千年技艺
“一、二、三,起!”随着整齐的号子声,44名捞纸工人用手一齐将长11.4米、宽3.6米的帘床从纸槽中捞出,在8名工人的辅助下,随着浆水缓缓滴下,一张“三丈三”巨型宣纸雏形初现。
然而,捞纸只是“三丈三”制作中的一个步骤,此后还要经过板榨、晒纸、剪纸等多道工序。
“无论制作多大的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都需要300多天、108道工序。正是工人们在每道工序中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宣纸名满天下的荣耀,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宣纸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说。
精益求精,磨炼手艺
从泾县县城出发,驱车17公里,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榔桥镇乌溪村。这里是中国宣纸公司生产车间的所在地。
在捞纸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纸浆情况的黄迎福。“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就有400多人,他们都是公司的骄傲。”分管生产的黄迎福进入中国宣纸公司工作近40年,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他能够叫出厂里每名工人的名字。
在黄迎福眼里,捞纸工齐志国便是其中的代表。
齐志国是泾县本地人,从1995年进厂学徒开始,工作近30年,“捞纸多少张已经数不清了,但怎么也有几百万张,成品率大概能达到95%。”齐志国话不多,工作时一脸严肃,说起自己的成绩,反倒有些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