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财:从九合一选举低投票率看后年大选

  中评社台北12月11日电(作者 柳金财)2022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甫刚落幕,2024年大选又箭在弦上。值得特别关注是,今年投票率仅59.86%,是本世纪以来最低的地方选举投票率。这对2024年“总统”大选有什么影响?国民党是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大位,还是内耗不断最终功败垂成?颇引发关注。

  首先,公投议案绑大选相对于2018年十案,此次仅一案,难以发挥多政策领域重复交叉的政治集体动员效果。前次公投议案计有八案通过,二案不通过,每一案投票率皆过半数投票率。本年公投议案仅有十八岁公民权投票,这虽是蓝绿最大共识,投票率虽过半数,但同意票未达总投票人二分之一,单一议案较难以起到集体动员效果。2021年公投四议案与大选脱钩,选民投票动机也下降,投票率未及二分之一,无一案通过。

  这显见公投绑大选,且涉及多重议题可以刺激动员选民交叉投票,可以增加其投票动机,有效提高投票率。本届表决通过18岁公民权“修宪”案,交由公民复决,必须要有965万的有效票始能通过。2020年的大选时,蔡英文获817万票已创下史上最高票纪录,公民复决要超过“总统”大选的票数有其难度。

  其次,技术性排除公民选举投票权。此次选举系在新冠疫情下举办,预估除了超过十万人因确诊难以行使公民权外,另有因疫情在海外遭到除籍,却无法返台行使投票权公民,估计约有28万人。目前台湾选举罢免法规定投票资格存在不一致性。“总统”、“副总统”“选举规定最为宽松、其他公职人员选举其次,公投议题最为严格。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受到影响的投票票数最多,为影响蓝绿选票关键选区,此被质疑刻意排除蓝营选票。

  同时,离岛小三通难通,也会降低蓝营得票率。自10月13日政府宣布开放边境后,却唯独小三通仍继续暂停开放,致使台商及在陆台湾民众,不易返台投票。执政党以疫情防控之需要为由,没收数十万民众投票权行使,限制公民权行使。事实上,执政党可以运用疫情防治及纾困条例第七条,实施必要之适应处置和措施,保障公民行使投票权,如仿效各国针对隔离者及确诊者投票权,实施通讯投票、委托投票等方式皆可考虑,而不必剥夺其公民选举权。   再者,“抗中保台”路线、非地方治理议题,凌驾于地方公共事务讨论,致中间选民对媒体报导持疑虑及负面印象。中间选民在地方选票结构,产生“坍塌”现象,民进党政策理念及选战诉求,难以获中间选民及年轻选民共鸣。相对于2020年蔡英文获817万票,明显是民进党流失大量中间选民、年轻选民,这些选票高达340万选票。

  根据“2022年电视台选举新闻学者监测联盟”的调查显示,选举声量前四名分别依序为陈时中、高虹安、蒋万安及黄珊珊,占据总监测时间将近2/3;整个台北市长选举总声量占1/2,若是个别候选人来说陈时中约占1/5以上。不对称的媒体报导状况,有违媒体公器角色及舆论第四权中立性,并无普遍性关注各地选举报导,没有考虑东部及南部选民之知情权。

  这些媒体报导选举新闻的高声量,陈时中有四次是声量王、高虹安有二次是声量王。高声量却集中在个人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网络、肢体接触是否涉及性平事件、疫情防控及疫苗购买争论、男女朋友关系、硕博士论文抄袭、助理费不当领取及八卦消息。甚至在地方选举中,执政党领导精英高唱“抗中保台”、“务实台独”、“台湾不是中国一部份”及影射候选人“亲中卖台”行为。如此地方选举及地方治理便流于高度“娱乐性”、“媚俗化”及“政治化”的口水战,引发中间选民及年轻选民的反感。

  最后,“钟摆效应”高于“滚雪球效应”,有其发生的条件配合。此次地方选举创下民进党建党以来最为糟糕的结果,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及宜花东全线溃败、三个离岛仅攻克澎湖县,六个“直辖市”只赢两个、赢得嘉台高屏等县市,不仅形成“北中东蓝天执政、南绿地执政”区域治理结构;也产生“地方包围中央”效应。尽管国民党几乎完美胜利,但选票比上届少掉15万,民进党则少掉40万,两者共减少55万张选票。在社会基础上,蓝营大于绿营。

  九合一选举流失的选票,源自广大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缺席,2024年大选中间选民会否重新回潮产生关键性影响?究竟是产生“滚雪球效应”的政治发展逻辑,还是一输再输陷入“恶性循环”;或者是产生“钟摆效应”的逻辑,产生逆变政治结果,民进党再度逆转胜呢?目前言之过早。若国民党党内团结、美中关系相对和谐及大陆对台政策相对缓和,民进党“抗中保台”难以发挥效应。

  然而,若国民党因党内“总统”初选分裂、美中冲突加剧及大陆对台政策强势压制,多重变因齐爆发,恐适得其反助攻民进党候选人。就此而论,2024年大选,民进党仍会继续操控“抗中保台牌”,而国民党内讧、中美关系持续交恶及两岸敌对上升,可能为民进党“抗中”路线提供丰富养分。

  (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中评社台北12月11日电(作者 柳金财)2022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甫刚落幕,2024年大选又箭在弦上。值得特别关注是,今年投票率仅59.86%,是本世纪以来最低的地方选举投票率。这对2024年“总统”大选有什么影响?国民党是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大位,还是内耗不断最终功败垂成?颇引发关注。

  首先,公投议案绑大选相对于2018年十案,此次仅一案,难以发挥多政策领域重复交叉的政治集体动员效果。前次公投议案计有八案通过,二案不通过,每一案投票率皆过半数投票率。本年公投议案仅有十八岁公民权投票,这虽是蓝绿最大共识,投票率虽过半数,但同意票未达总投票人二分之一,单一议案较难以起到集体动员效果。2021年公投四议案与大选脱钩,选民投票动机也下降,投票率未及二分之一,无一案通过。

  这显见公投绑大选,且涉及多重议题可以刺激动员选民交叉投票,可以增加其投票动机,有效提高投票率。本届表决通过18岁公民权“修宪”案,交由公民复决,必须要有965万的有效票始能通过。2020年的大选时,蔡英文获817万票已创下史上最高票纪录,公民复决要超过“总统”大选的票数有其难度。

  其次,技术性排除公民选举投票权。此次选举系在新冠疫情下举办,预估除了超过十万人因确诊难以行使公民权外,另有因疫情在海外遭到除籍,却无法返台行使投票权公民,估计约有28万人。目前台湾选举罢免法规定投票资格存在不一致性。“总统”、“副总统”“选举规定最为宽松、其他公职人员选举其次,公投议题最为严格。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受到影响的投票票数最多,为影响蓝绿选票关键选区,此被质疑刻意排除蓝营选票。

  同时,离岛小三通难通,也会降低蓝营得票率。自10月13日政府宣布开放边境后,却唯独小三通仍继续暂停开放,致使台商及在陆台湾民众,不易返台投票。执政党以疫情防控之需要为由,没收数十万民众投票权行使,限制公民权行使。事实上,执政党可以运用疫情防治及纾困条例第七条,实施必要之适应处置和措施,保障公民行使投票权,如仿效各国针对隔离者及确诊者投票权,实施通讯投票、委托投票等方式皆可考虑,而不必剥夺其公民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