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给MCN机构戴上监管“紧箍咒”

  中评社北京3月28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网,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MCN机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部分MCN机构因过度追求流量,屡屡挑战公序良俗甚至法律底线,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以下简称《草案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草案稿》明确了MCN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义务,明确禁止其直接或组织、教唆、委托、协助签约的网络账号实施发布网络谣言、煽动网民情绪等行为,给MCN机构戴上了监管“紧箍咒”。

  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MCN机构是指在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入驻,为网络信息内容创作者提供策划、制作、营销等相关服务的机构。

  简单来说,MCN机构就像是网络信息内容创作者的“经纪人”,他们负责管理、运营创作者的网络账号,帮助账号提高曝光度、扩大受众群体,以及提供专业的内容制作,并协助账号与广告主、品牌方合作对接。

  从MCN机构的盈利方式看,广告发布、直播打赏、知识付费等都很常见,还有一些MCN机构通过自创品牌、推出技术服务等新模式盈利,但不论哪种形式,最终都离不开流量:账号是否成功,看流量;有没有广告合作,看流量……伴随行业的激烈竞争,在“唯流量论”驱使下,部分MCN机构的“骗人套路”层出不穷。

  “越苦越惨,流量越大”,这是有的MCN机构策划视频情节时遵循的原则。近几年,“假冒骑手摆拍卖惨”等涉外卖员群体的谣言事件频繁出现,有的谣言贴上“失业被迫送外卖”等标签抓眼球,有的摆拍捏造“骑手深夜带患儿跑单”等桥段博同情。相关调查显示,从道具采购到剧本设计,再到视频拍摄、炒作传播,一条营造“骑手苦情人设”的灰色产业链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