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宗洸喊话赖清德 信守竞选时的核电承诺
中评社台北3月19日电(记者 俞敦平)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举办的“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公听会上,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教授叶宗洸表示,台湾电力供应不稳,再生能源不足以取代核电,恐影响高科技产业与出口竞争力。他批评政府能源政策缺乏远见,建议参考国际经验推动核电延役与重启。他特别指出,赖清德竞选时承诺紧急情况下启动核电,但若不维持机组待命,此承诺难以实现,呼吁政府正视能源挑战。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19日召开“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公听会,由中国国民党籍召委葛如钧主持,邀集产业界、学界及地方代表,共同探讨核能在台湾能源结构中的潜在角色。会贵宾除了多位“立委”之外,也包括童子贤(预录参与)、商总秘书长刘守仁、工总副秘书长邱碧英、MomentX执行长李劲苇、清华大学教授叶宗洸、优必达创办人郭荣昌(视讯参与)、屏东县恒春镇镇长尤史经、车城乡乡长陈政雄等人。
叶宗洸指出,台湾目前面临供电不稳定与缺电危机,同时电价问题也备受关注。他提到,自政府推行非核家园政策后,原计划以再生能源填补核电除役后的缺口。然而,根据今年1月最新数据,太阳光电原订目标2000万瓩,实际仅达1436万瓩;风电规划690万瓩,仅执行392万瓩。再生能源发展迟缓,无法有效取代核电,导致无碳电力供应不足。
这种情况对台湾经济影响深远。叶宗洸解释,全球AI与资料中心等高科技产业皆需稳定无碳电力,若台湾无法满足需求,外国厂商恐难将台湾视为投资标的。此外,台湾半导体产业扩张也需更多电力支撑。若电力来源逾八成来自排碳电力,产品出口将面临碳税压力,企业竞争力因而受损。
针对政府因应措施,叶宗洸提到,“经济部”计划未来5年新增18部燃气机组。他质疑这些机组能否顺利运转,因其仰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目前仅三接预计今年完工供气,四接要到2030年才能运作,而台中、高雄及麦寮等地所需的五接至七接,因民众抗争尚未解决,进度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