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如何重构金融体系
中评社香港3月17日电/大公报报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分析,近期,美国宣布将会构筑国家比特币战略储备。这一政策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数字货币的讨论与想像空间。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货币形态与资产类别,而且可能对国际金融体系重构形成重大影响。
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种数字货币,包括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以USDT和USDC为代表的稳定币和以数字人民币(e-CNY)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这三种数字货币可谓各有特色。
加密货币的价值既不是由国家主权信用决定,也不是由与该货币挂钩的其他货币或金融资产决定,而是由一套严密的计算机算法决定的。比特币的最重要特性是去中心化,其产生没有与任何国家信用挂钩。再加上其总量固定,这与黄金类似,可以克服任何央行的通货膨胀倾向,因此被认为可以用来对冲国别货币风险。比特币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价格波动巨大。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峰值曾经达10万美元以上,在本月初又下降至8.6万美元左右。
稳定币的价值是由其挂钩的其他货币或金融资产决定的。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稳定币是USDT与USDC,二者均是按照1比1的汇率盯住美元的。稳定币也有盯住欧元、黄金、加密货币、一篮子商品的稳定币。要发行一单位稳定币,就必须要有固定数量的货币或金融资产作为支撑。因此,与价格波动巨大的加密货币相比,稳定币的价格要平稳得多。
央行数字货币是指特定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这种数字货币背后以一国主权信用作为支撑,且以1比1比例挂钩该国普通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由一国央行发行,在其价值出现较大波动时可以受到央行最后贷款人功能的支持,因此金融风险很低。不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声誉受该国普通货币影响。
比特币虽然是数字货币的一种,但由于其具有如下两个特征,导致其并不能真正履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比特币价格波动巨大,这就决定了比特币很难作为其他商品的计价尺度及其他商品之间相互交易的货币媒介;另一方面,由于比特币总量有限,这就决定了比特币难以作为一种货币去调节经济的运行。
因此,比特币的性质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货币,而是一种风格奇特的金融资产,这种资产本身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在三种数字货币中,真正可能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的其实是稳定币。如前所述,由于稳定币与主权货币挂钩,其间接具备了主权货币的性质,总体上汇率较为稳定,因此更容易被各方投资者所接受。
当前,稳定币正在以下几个领域“攻城略地”:首先,美元稳定币已经开始成为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媒介。换言之,在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相互交易时,交易双方越来越倾向于用美元稳定币来进行支付。这就意味着在虚拟世界里,美元稳定币已经开始扮演美元的角色。其次,在去中心化金融体系(DeFi)中,一些机构已经开始用美元稳定币来提供流动性支持了。例如,当相关主体需要举借贷款时,可以直接向特定机构申请美元稳定币贷款。再次,在一些本国货币购买力与汇率波动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居民与企业已经开始把美元稳定币作为一种可靠的国际货币来储存财富,美元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开始替代本国货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