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7期内容介绍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历史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国科技战略变化与影响,刊发了《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和《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两篇文章。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科研助理赵杨博,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鲁汇智联合发表《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内部正在形成“科工复合体”。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科技竞争,实现了从“贸易限制”向“创新抑制”的战略转变,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科工复合体”正从“军工复合体”演化形成。与传统的“军工复合体”以企业和个人利益为核心不同,在“科工复合体”内,国家利益是驱动力,形成了由白宫、国会和科技企业共同主导的协作机制。这种结构赋予了复合体一种超越单纯经济动机的战略视野,使得美国政府和企业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随着特朗普加强了与硅谷科技领袖之间的联系,如埃隆·马斯克等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通过“旋转门”得以出任政府职位,参与政策制定。这不仅将增强“复合体”内部决策层的技术专长,也使得政策实施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进入 “特朗普政府2.0”时代,中美之间的科技较量将继续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不变”的是双方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对抗,而“变”的则是不断演变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科工复合体”预计将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形成新的国际科技秩序,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孙冰岩指出,在解释和预测美国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方面,国际关系学界更多基于“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认为在美国确定长期对华战略竞争的结构性背景下,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很可能是必然趋势。尽管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确实是解释和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强硬政策的结构性因素,但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发展和演变同样也是催化、加剧特朗普对华政策烈度和强硬程度的内部动因。影响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的演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力量的质变性发展、民粹主义开始与反华思维相绑定、地方政治的反华倾向使美国基层更重视中国议题。三种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会使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更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负面影响,使中美关系面临更多超越外交层面的内政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