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地补偿要加快 北都建设须提速

  中评社北京3月20日电/据大公网报导,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昨日向立法会汇报在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收地及补偿的进展。她表示,目前须收回的土地已全部收回,但同时有超过一半的补偿金额尚未发放,原因是业权不明或业权人不接受补偿建议。收地是发展的第一步,各界希望有关部门能创新求变,从完善法律制度、优化流程、强化执行三方面发力,务求早日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全面起动。

  政府手中有《土地收回条例》这柄尚方宝剑,也有标准业权补偿这一有力武器,收地程序明显顺畅得多。古洞北新发展区须收回2498幅土地,总面积178公顷。有关部门自2019年开始分两期收地,到去年已收回全部土地。根据程序,政府回收土地后向业权人提出补偿建议,双方同意签约就会补偿,至今143亿元的补偿金已经发放。

  但如果业权不明确,或者业权人不接受政府的补偿建议,整个程序就会拖慢。目前,尚未支付的补偿金约169亿元,超过已补偿金额,说明尚有一半以上的业权问题尚未了结。为加快个案解决,自2023年起地政总署推出一系列提高业权查核透明度的优化措施,稍后亦会进一步优化程序,务求尽早向接受补偿金额的业权人发放补偿。

  新界的土地所有权相当复杂,既有私人土地,也有家族公地或祠堂地,加上部分业权人离境,在业权确认方面的确不易。不过,这些都是老问题,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仍会碰到。特区政府已有一套处理程序,关键是要优化再优化,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另外,处理业权资料不充分的个案时,在尊重现有法律条例的大原则下,也要思考是否对过时的法规加以修订,增加弹性。否则,一些技术难题可能会一直拖下去,妨碍整个发展计划。

  部分业权人不接受补偿建议,希望争取更高的补偿,这是人之常情,但无论如何,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公众利益,补偿申索要在合情合理合规的范围之内。处理这样的情况亦早有一套流程。最不理想的是打官司,耗时费力。有关部门应尽量使用仲裁机制,达成协议后,尽快将补偿发放在业权人手中。要不然政府方面就必须支付相关利息,这是不必要的公帑损失。

  发展古洞北起步较早,是北部都会区首个进入建造阶段的新发展区。然而光是收地和补偿就用了超过五年时间,且尚有手尾要跟进,这与社会的期待有一定距离,也未能体现出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迫切性。北都总面积3000公顷,古洞北新发展区只是整个北都计划的一小部分。只有加快古洞北的发展进度,并总结好经验,才有利于加快整个北都的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