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赖清德“不装了”但或将会弄巧反拙

  中评社香港3月20日电/澳门新华澳报20日发表富权文章:赖清德“不装了”但或将会弄巧反拙。以下为文章内容。

  “大罢免”因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连署而持续升温,民进党中央直接介入大罢免“”行动。昨日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召集全台各县市党部主委开会讨论并做成决议,要求所有党公职必须做好以下五项工作:第一,即日起,民进党全国各县市党部与所有党公职服务处转化为挺公民的“民主连署站”;第二,协助招募及训练志工;第三,维护公民行动不被进入;第四,协助文宣扩散;第五,协助后勤及行政作业。会议后举行记者会,对外公布上述五点决议,公开宣布民进党正式介入“大罢免”。
  
  民进党昨日的会议及会后的记者会,虽然赖清德没有参与,但由于赖清德是民进党的党主席,如果没有他的“点头”甚至是主动指令,秘书长林右昌是不会贸然主持这项党的重大决策的会议并作出决定的。因而,可以被视为赖清德对“大罢免”终于“不装了”,从此前的还有所顾忌而没有公开表态支持,转为下令全党直接介入并全力助攻,等同是民进党前面对罢免中国国民党“立委”宣战。
  
  为配合这项决策,赖清德昨午在主持民进党中执会时,主导通过成立“二零二六选举前期策略小组”。召集人为“总统府”秘书长”潘孟安,成员包括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高雄市长陈其迈(英系),“立委”兼中常委王定宇(涌言会)、张宏陆(苏系),中常委林益邦(绿色友谊)、陈茂松(“正国会”)及段宜康(新潮流系)。
  
  这个“二零二六选举前期策略小组”的成立,固然是如同其名称那样,为了因应二零二六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提前最好筹备工作,统筹决定提名各个县市长的参选人;但在当前“大罢免”声势炽烈下,不排除也含有倘若“大罢免”果然获得成功,罢免掉国民党多席“立委”,或是民进党也有若干席“立委”被罢免掉,这个“选举前期策略小组”就承担起“立委”补选的操盘责任。
  
  实际上,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在春节前号召全体党籍“立委”投入“大罢免”,就具有两项目的,“最低纲领”是争取罢免掉六席或以上的国民党“立委”,民进党在“立委”补选中拿下这些议席,这样民进党在“立法院”的议席就将达到五十七席或以上,占据议席过半优势,就可彻底扭转目前民进党在“立法院”议席未过半,而且被国民党和民众党党团合作“摁住打”,强行通过许多对民进党执政当局不利的法案,及否决赖清德送交的“大法官”名单等被动局面,从而重新掌握“立法院”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这是完全符合赖清德的利益的。
  
  “最高纲领”是倘若能够透过“大罢免”将国民党多数“区域“立委”拉下来,民进党透过“立委”补选取而代之,使得民进党掌握“立法院”三分之二(七十六席)或以上的议席,民进党党团就可以透过发动“改选“立法院长”,将韩国瑜“拉下来”,而柯建铭本人则仗着民进党的多数议席,在改选中当选“立法院长”,以一偿其多年要过把“立法院长”瘾的夙愿。当然,这也是符合赖清德的部分利益的,尤其是在其本来是安排游锡堃继续参选“立法院长”,但在国民党和民众党党团联手挡下,游锡堃不堪“羞辱”,愤而辞去民进党“不分区“立委”的背景下。
  
  正因为如此,柯建铭把因为是“不分区“立委”不适用于“罢免”规定,及“立法院长”也不属于“罢免”对象的韩国瑜,也指代为“罢免”对象,发起“双罢免”行动。其意思是,倘若“最高纲领”能够实现,也就等于是把韩国瑜的“立法院长”也“罢免”掉。
  
  本来,赖清德虽然在心底里是绝对赞成“双罢免”,但基于政党政治伦理,而一直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只是以“民主理论”来应对过去。即使是柯建铭使用“激将法”,声言赖清德将会在某日某处公开下达“大罢免动员令”,赖清德也没有“接招”。
  
  但为何昨日却是“脑筋急转弯”,由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出面,进行“大罢免”的总动员呢?看来,可能是出于以下的几个原因:
  
  一、原来不被看好的“大罢免”,在民进党的暗中操弄下,竟然“有声有色”,并在第一阶段提名连署中获得“三十六比零”的佳绩;而且经民进党派系内部评估,至少会有对二十名国民党“立委”可以完成第二阶段连署,进入第三阶段的罢免投票,其中更锁定十个“精准罢免区”,并评估从台北市到台中市共七席至八席国民党“立委”罢免成功的机率较高,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徐巧芯、王鸿薇、叶元之等。这就让赖清德见猎心起,认为“大罢免”有利可图,并要从柯建铭的手中夺过“大罢免”成功的功劳。
  
  二、国民党中央反制“大罢免”软弱无力,而且“以罢制罢”混乱无章,不但是未能跨过第一阶段连署的“门槛”(可补件),交出“零”的“白卷”,而且已经呈交的连署书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合格率,甚至还掺有大量的“死人连署书”。在遭遇“三十六比零”的惨败后,国民党中央又提出“无的放矢”的“反戒严、反废死公投”,于事无补。这被赖清德“看破手脚”,认为“大罢免”有所可为。
  
  三、赖清德宣布将对岸定位为“境外敌对势力”,并祭出“十七项反制措施”后,美国并没有像当年陈水扁推出“一边一国”论”、“冻统终统”及“入联公投”,将陈水扁视为“麻烦制造者”那样,对赖清德提出警告,反而因为“大罢免”可能有利于美国念兹在兹的“国防”预算占GDP百分之三”财政预算获得通过,因而暗中赞成“大罢免”。而赖清德则从中得到启发,认为支持“大罢免”等于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有利于消除美国的“疑赖论”。
  
  然而,赖清德却仍然是不敢随着柯建铭的“指挥棒”起舞,亲自出面公开表态支持“大罢免”。一方面,仍然对“大罢免”的正当性有所顾忌,虽然符合“党”的利益却有悖“总统”的伦理。另一方面,倘若连“最低纲领”都未能实现,没有拉下国民党六席“立委”,或在“立委”补选中由民进党候选人取而代之,就代表这场“不流血政变”失败,赖清德背不起这个责任,因而还是“打稳阵仗”。
  
  更难堪的是,民进党的“大罢免”,可能会令到中间选民不堪其扰,导致“讨厌民进党”的情绪更为强烈,不利于民进党的“二零二六”及“二零二八”两场大选,因而最终将会弄巧反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