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脉络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近期,中国在红山文化考古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诸多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考古人员日前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无白丁遗址群新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为红山文化的演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实证。
无白丁遗址群位于凌源市北部,地处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西部约13公里,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已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
通过样品采集以及碳十四测年分析,并结合周边地区的相关遗址,考古人员推测无白丁遗址群部分遗迹的年代处于红山文化晚期阶段。
“结合部分遗迹采集的木炭样品测年数据可知,这里存在与牛河梁遗址同时期的生活遗存,为探索与红山文化核心区协同演进的聚落遗址提供了关键性坐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于怀石说。
在与辽宁毗邻的内蒙古,也于去年新发现3件红山文化玉龙,年度出土玉龙数量为近年之最,其中一件是红山文化考古出土的体量最大玉龙。
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C”形玉龙,因体形大、工艺精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发现的一件玉龙,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和它一同出土的还有玉环、玉璧、玉蚕、玉鸮等百余件玉器。
元宝山积石冢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年至5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认为,通过对元宝山积石冢的发掘,能更好地瞭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探寻红山奠立礼制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