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事也能“AI+”

  中评社北京3月5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最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黄旗滩村村民的“村友圈”又扩大了,这次有了新朋友——AI助手“小耕”。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黄旗滩村党支部书记薛志龙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该村使用的“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新增了AI助手的模块。点开AI助手“小耕”,它便弹出对话框:“我是小耕,你的智能小助手,查政策、出点子,通通找我。”

  “以往我们写一个活动策划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现在修改补充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薛志龙感叹,利用AI写策划特别高效。

  村里的事从“互联网+”到“AI+”,薛志龙觉得能让民意表达更通畅、更精准,也能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村规民约、三务公开、村庄大事记、党群服务日记、政策法规等内容发布上网以后,“大家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问AI。”

  今年,薛志龙计划提出《关于通过推动普及“数字治理工具+AI”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的建议。薛志龙认为,村民借助AI能提出更加具体化、可行性强的意见。他介绍,黄旗滩村共有459户村民,其中437位村民入驻线上平台,基本做到每户1人,且超过60%的村民活跃在线上平台上参与日常互动。

  截至2025年3月,黄旗滩村村两委累计已发布517条“通知”、响应56件“村民说事”,并发布3357篇“党群服务日记”,互动信息累计被村民查看超77万次。“AI能更好地帮助村民把‘抱怨声’转化成‘金点子’。”薛志龙说。

  薛志龙认为,AI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帮助村民、村干部找信息、想办法。比如,帮助村民获取种养殖技术、防诈骗指南、就业招聘等信息,提升村干部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我们现在的任务不再是直接解答问题,而是教会更多村民把AI小助手用起来。”

  黄旗滩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70%,如何让老人学会使用AI是薛志龙将要面临的挑战。薛志龙告诉记者,村里74岁老人姚金兰不认识字,现在在“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上特别活跃,“不会打字,就把语音转文字来留言。”薛志龙觉得,让村民意识到AI的便捷、高效,“就能像这个线上平台一样被村民广泛接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