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岸政经关系发展看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前景

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中评社╱题:从两岸政经关系发展看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前景 作者:孙兆慧(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纵观1979年以来的两岸政经关系不难看出,两岸政治相向而行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融合与发展,尤其是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两岸政治上背道而驰之时,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则出现倒退。李登辉执政后期,冲撞一个中国原则,经济上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陈水扁时期谋求“法理台独”,使两岸关系再度紧张动荡,2005年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蔡英文时期,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岸经济合作制度性协商被迫中断,两岸经济关系在困难中前行,走向以民间经济合作为主的方向。两岸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是在政治范畴,即表现为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问题,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一、20世纪80年代两岸政治对立缓和拉开两岸经贸交流序幕

  1979年可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1979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两岸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开始逐渐缓和,在经济贸易上的间接接触活动也日益增多,两岸的经贸往来才逐步发展起来。

  蒋经国先生晚年在台湾进行的“政治革新”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奠定了基础。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①,1987年11月正式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来又逐步允许两岸“间接”、“单项”经贸往来。对台湾方面的举动,大陆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的措施。从此,两岸民间来往日益频繁。交流项目从探亲到经贸、体育、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大陆方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二、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增多促使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一)大陆出台政策法规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自台湾当局开放台商到大陆间接投资以后,台商陆续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大陆土地、劳动力成本低、两岸同文同种。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在税收、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保护台商投资合法权益,大大促进了台商到大陆投资意愿。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保证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政策环境。此后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1994年4月,国务院要求对台商投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有效促进了台商在大陆投资。

  面对两岸经济交往已经兴起的现实,台湾当局陆续调整有关政策,放宽了若干限制。在投资方面,1990年10月,台湾当局发布“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开放厂商经台湾主管机关许可后可以经第三地区对大陆间接投资,1992年掀起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第一波热潮。

  (二)1992年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合作增多,产生了许多需要通过双方商谈解决的问题。1990年11月,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海基会,为便于与海基会交往,大陆方面于1991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海协会。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岸双方授权民间团体进行商谈。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1993年4月,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此次会谈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出会谈成果本身,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1995—2007年两岸经济关系在波折中发展

  1995年以后,李登辉、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冲撞一个中国原则、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行为加剧,同时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贸联系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干扰了此后几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即使台湾当局阻挠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陆方面仍然坚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前发展。1995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②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他在阐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时表示,“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这一讲话对于坚定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1998年受两岸政治关系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两岸贸易受到了一定冲击,增速有所回落。不过台湾当局的政治意图幷不能阻挡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向前的步伐,也无法改变两岸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和发展事实。

  2001年底、2002年初,大陆、台湾地区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市场、资金、人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两岸经济互补性很强,在市场的作用下,两岸经济功能性整合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增加33%,台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大幅度增加。在投资积极带动下,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2002、2003、2004年连续3年两岸贸易增长高达30%以上。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双边贸易持续扩大,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③。

  2005年,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虽然两岸政治互动陷入僵局,但大陆方面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仍一如既往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2005年6月国台办正式宣布对15种台湾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政策,幷提供多项通关便利措施及快速检验检疫措施。2006年4月,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十五项对台优惠政策措施,当中以农业为主。

  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策略发生调整,但两岸贸易仍呈增长态势,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归因于强大的利益驱动、不可违背的市场规律以及大陆坚定的对台经济政策。

  四、2008—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

  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由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互信,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两岸同意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见。在这6点意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张:“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④同时,台湾当局也放宽对两岸双向投资、金融往来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原来大陆积极主动、台湾消极接受的旧局面,转变为两岸良性互动、友好磋商的新局面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重要进展。

  1979年两岸经济联系恢复以来,经济合作更多是停留在功能性层面。2008年以前,基本都是大陆方面出台各项对台优惠政策,鼓励两岸贸易,为台商赴大陆投资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幷从法律上保护台商合法权益,从而逐步推进两岸经济合作⑥。2008年5月两岸关系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以后,在两岸民间经济合作继续推进的同时,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5月至2016年4月,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签署了23项协议,尤其是2010年6月,两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促成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使两岸首度共同搭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框架,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为推动两岸要素流动无障碍化进程,为两岸经济在更高水平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初步的制度基础⑦。

  可惜的是2014年3月台湾爆发“太阳花风潮”,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遭遇非理性反对与阻挠,最终没能实现。

  五、蔡英文上台后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协商被迫中断

  2016年5月再次执政的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严重冲击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协商谈判、联系沟通全部中断。民进党当局此后又推出一系列企图脱离对大陆经济依赖的政策,一方面台湾当局修法、立法阻挠两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倚美抗中”,谋求建立台美双边贸易,积极配合美国遏制大陆崛起的战略。

  面对这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⑧。大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活动,同时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一)民进党当局通过修法立法方式阻挠两岸经贸交流发展

  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台湾社会要求改善和密切两岸关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岛内民间团体成为维系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民进党当局不仅对此视而不见更要“反其道而行”,2019年底,台湾当局强势通过《反渗透法》企图营造人人惧怕被“抹红”而回避两岸正常交流的社会氛围,对冲大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而坚定不移推行的两岸融合发展战略。

  民进党当局2019年推出所谓“国安五法”为两岸的正常交流设置障碍,此后对“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简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在2020年10月31日初审通过,这是台当局近十年来对两岸条例最大幅度的一次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系台湾当局为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往来幷处理衍生的法律事件所订定的律例。这次修改除两岸直航等几项争议条款保留协商外,共计通过一百二十六条增修订条文。修订内容涉及两岸通航、台湾民众赴大陆任职限制和两岸谈判架构重整等重要条文。修正方向由原本的“原则禁止,例外许可”改为“原则开放、必要管制”。

  (二)民进党当局进一步强化台美合作

  台湾当局强化与美国合作,不仅配合美国打击中国大陆高科技企业,还不顾岛内民众反对开放含瘦肉精的美国猪牛肉进口。一方面强化台美供应链连接,双方于2020年7月举办第一场“供应链重组”会议,2020年12月,台美签署“科学及技术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台湾当局配合美国打击中国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

  民进党当局“联美抗中”,在限制中国大陆5G技术、加入美国排斥大陆的“经济繁荣网络”、限制高科技技术及人才流向中国大陆等方面积极响应幷配合美国。许多台湾地区高科技厂商在美国及台湾当局联合规制下,也不得不逐渐远离中国大陆。

  民进党当局不断加码对两岸企业的投资和技术交流合作设置障碍。2020年年末,民进党当局经济主管部门除了发布“修正‘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及相关解释令”,还发布了“修正‘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第五条及‘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第四点”⑨。阻挠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阻挠两岸经济合作中的新旧动能转换。

  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治关系紧张,两岸经济关系合作制度化进程受阻,两岸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两岸经济关系仍在困难中前行,走向以民间经济合作为主的方向,尤其是大陆方面持续向台湾民众释放善意,台湾民众到大陆求学、就业、创业、观光的人次日渐增多。

  六、结语

  两岸经济关系的建立是在政治关系松动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规律产生作用的结果,随着大陆两岸政策的调整,强大的利益驱动、不可违背的市场规律以及大陆坚定的对台经济政策,来自台湾岛内的投资冲破台湾当局的限制,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渠道涌入大陆,形成了台商投资大陆热潮,带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紧密互动,客观上使两岸民间社会开始重新连接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合点,特别是两岸利益的不断结合,也对台湾的社会、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两岸政治相向而行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融合与发展,尤其是马英九时期,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蔡英文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冲击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协商谈判、联系沟通全部中断,但两岸经济关系仍在困难中前行,走向以民间经济合作为主的方向。两岸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是在政治范畴,即表现为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问题。⑩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2022年8月大陆颁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统一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制度更加完善”⑪。

  注释:

  ①《台湾终于解除戒严》,台湾“中央日报”,1987年7月10日。

  ②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43页。

  ③刘兵、李非:《台湾入世对岛内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44-49页。

  ④引自: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31日)》,华夏经纬网,2012年3月27日。

  ⑤白艶、姜泽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历程与前瞻》,《经济纵横》,2010年第12期,31-34页。

  ⑥孙亚夫、李鹏等着:《两岸关系40年历程(1979—2019)》,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第256页。

  ⑦孙亚夫、李鹏等着:《两岸关系40年历程(1979—2019)》,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第249页。

  ⑧中共中央台办理论学习中心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引领新时代对台工作》,《求是》,2018年,第6期。

  ⑨周小柯、杨文军:《202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回顾与展望》,《现代台湾研究》,2021年第1期,19—25页。

  ⑩陈先才:《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路径问题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第1期,69-74页

  ⑪国台办、国新办:《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第30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4月号,总第304期)

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中评社╱题:从两岸政经关系发展看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前景 作者:孙兆慧(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纵观1979年以来的两岸政经关系不难看出,两岸政治相向而行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融合与发展,尤其是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两岸政治上背道而驰之时,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则出现倒退。李登辉执政后期,冲撞一个中国原则,经济上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陈水扁时期谋求“法理台独”,使两岸关系再度紧张动荡,2005年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蔡英文时期,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岸经济合作制度性协商被迫中断,两岸经济关系在困难中前行,走向以民间经济合作为主的方向。两岸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是在政治范畴,即表现为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问题,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一、20世纪80年代两岸政治对立缓和拉开两岸经贸交流序幕

  1979年可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1979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两岸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开始逐渐缓和,在经济贸易上的间接接触活动也日益增多,两岸的经贸往来才逐步发展起来。

  蒋经国先生晚年在台湾进行的“政治革新”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奠定了基础。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①,1987年11月正式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来又逐步允许两岸“间接”、“单项”经贸往来。对台湾方面的举动,大陆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的措施。从此,两岸民间来往日益频繁。交流项目从探亲到经贸、体育、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大陆方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二、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增多促使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一)大陆出台政策法规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自台湾当局开放台商到大陆间接投资以后,台商陆续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大陆土地、劳动力成本低、两岸同文同种。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在税收、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保护台商投资合法权益,大大促进了台商到大陆投资意愿。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保证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政策环境。此后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1994年4月,国务院要求对台商投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有效促进了台商在大陆投资。

  面对两岸经济交往已经兴起的现实,台湾当局陆续调整有关政策,放宽了若干限制。在投资方面,1990年10月,台湾当局发布“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开放厂商经台湾主管机关许可后可以经第三地区对大陆间接投资,1992年掀起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第一波热潮。

  (二)1992年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合作增多,产生了许多需要通过双方商谈解决的问题。1990年11月,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海基会,为便于与海基会交往,大陆方面于1991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海协会。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岸双方授权民间团体进行商谈。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1993年4月,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此次会谈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出会谈成果本身,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1995—2007年两岸经济关系在波折中发展

  1995年以后,李登辉、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冲撞一个中国原则、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行为加剧,同时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贸联系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干扰了此后几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即使台湾当局阻挠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陆方面仍然坚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前发展。1995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②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他在阐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时表示,“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这一讲话对于坚定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1998年受两岸政治关系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两岸贸易受到了一定冲击,增速有所回落。不过台湾当局的政治意图幷不能阻挡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向前的步伐,也无法改变两岸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和发展事实。

  2001年底、2002年初,大陆、台湾地区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市场、资金、人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两岸经济互补性很强,在市场的作用下,两岸经济功能性整合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增加33%,台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大幅度增加。在投资积极带动下,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2002、2003、2004年连续3年两岸贸易增长高达30%以上。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双边贸易持续扩大,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③。

  2005年,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虽然两岸政治互动陷入僵局,但大陆方面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仍一如既往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2005年6月国台办正式宣布对15种台湾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政策,幷提供多项通关便利措施及快速检验检疫措施。2006年4月,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十五项对台优惠政策措施,当中以农业为主。

  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策略发生调整,但两岸贸易仍呈增长态势,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归因于强大的利益驱动、不可违背的市场规律以及大陆坚定的对台经济政策。

  四、2008—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

  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由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互信,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两岸同意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见。在这6点意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张:“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④同时,台湾当局也放宽对两岸双向投资、金融往来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原来大陆积极主动、台湾消极接受的旧局面,转变为两岸良性互动、友好磋商的新局面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