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从“两高”报告看法治中国新亮点
中评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卢哲)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被俗称为“两高”报告的两份工作报告是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因为其中记录的系列数据是中国司法为民的注脚,凸显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轨迹。中评社记者翻阅今年的两份报告,认为其中有三大亮点。
第一,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剑指“台独”。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结案32500余件,各级法院结案4500余万件。其中,以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依法严惩颠覆分裂、渗透破坏、间谍窃密等犯罪。对宣扬“台独”分裂主张、实施“台独”分裂活动的杨智渊,以分裂国家罪定罪判刑,依法严惩不贷。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强化检察履职,促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全年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75.3万人,提起公诉163.1万人。报告强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安全部等制定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二,与时俱进,关注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以严格公正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认定构成垄断案31件,同比增长2.1倍。孙某等隐名设立同业公司,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10余年,判令连带赔偿1.6亿元。审结破产案3万件,盘活资产7900余亿元,积极引导重整,帮助650余家企业走出困境。严惩“假破产、真逃债”,某公司董事长虚构债务申请破产,被以虚假破产罪定罪判刑。
报告提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6年,审结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近2万件;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逐年攀升,2024年达1200余件,占32.3%。妥善审理涉人工智能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规范发展。严格依法保护创新,对460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元。惩治以维权之名扰乱创新。某公司恶意抢注、囤积商标,靠起诉他人侵权获利,被驳回起诉并罚款10万元予以惩戒。
报告还提到,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2.6万件,同比增长6.1%。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依法作出我国知识产权首例反禁诉令,中外当事人就境内外16起诉讼达成一揽子和解;首次适用反外国制裁法,帮助我国公司顺利拿到船舶建造款。承认和执行外国裁判300余件,同比增长11.2%。海事审判40年,涉外案件超8万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案例被国际组织收录,我国裁判规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同时,报告还提到服务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到,发挥检察职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7万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监督,坚决纠正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督办31件重点案件。针对履职发现的小过重罚、小额滥罚问题,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检察建议519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检察履职,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报告还提到,护航金融高质量发展。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完善执法司法协作机制,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5万人。会同中国证监会等制定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意见,起诉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证券类犯罪825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犯罪2.1万人,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4219件,依法保护科技创新主体权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法保障绿色发展。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3.6万人,办理公益诉讼5.7万件。会同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开展长江、黄河、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第三,“反腐”利刃出鞘,纵深推进。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依法严惩腐败犯罪。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万件3.3万人,同比增长22.3%,对李建平依法核准死刑。审结行贿犯罪案件2400余件2800余人,同比增长18.6%。审理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严惩涉惠农资金、校园餐等群众身边腐败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协同推进反腐败斗争。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7万人,起诉2.4万人,其中原省部级干部34人。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起诉行贿犯罪3068人。坚持有逃必追、有赃必缴,对12名逃匿、死亡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追诉外逃27年的屈健玲贪污案,指导广东检察机关对“百名红通人员”刘昌明关联案追缴境外赃款167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