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中国经济“含金量”提振全球信心
来源:大公网 作者:轩辕靖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产需指数双双回升,新订单指数51.1%,上升1.9个百分点,生产指数52.5%,上升2.7个百分点。此外,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基础原材料行业新订单指数创近一年新高,经济回暖态势明显。这意味着,在2025年首两个月,中国经济延续2024年“稳中有进”的复苏态势,并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
中国经济韧性开局,既得益于前期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今日召开的全国两会奠定了积极基调。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重要政治议程,两会不仅承载着总结发展经验、规划改革路径的使命,更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复杂形势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新坐标。
首两个月的经济运行良好,有赖于“政策发力+市场修复”的双轮驱动。一方面,“两新”政策(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两重”建设(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的持续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2.3%,凸显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动能,也使提振经济发展的投资引擎动力较强。再看消费这个主引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商品销售额增长超过20%,文旅市场接待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5%,这些数据折射出政策刺激与内生需求的有效共振。
另一方面,首两个月经济向好,并非简单的总量扩张,而是伴随着发展质量的提升,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7%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2%;再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更显经济增长的“含金量”。
“国民共进”筑牢市场信心
中国经济韧性开局,和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政策得力密切相关。从宏观政策看,2024年三季度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并在今年得以红利释放。此外,2024年四季度推出的1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形成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叠加效应。微观主体层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促使1.3万家国有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的政策暖意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至6.8%,这种“国民共进”的格局筑牢了市场信心根基。更重要的是,以DeepSeek和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信心与活力。
更广言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战略纵深为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缓冲空间,14亿人口形成的差异化消费层级,既能承接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又能孵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这种“老树新枝”的产业生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今年两会召开之际,经济工作部署需要更高站位的顶层设计。从之前地方两会释放的信号看,“5%左右”的全国增长目标既体现了对潜在增长率的科学判断,也预留了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政策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扩大内需战略必将成为政策发力点。预计财政赤字率可能提升至4%,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达2万亿元,这些资金将重点投向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领域,通过“以旧换新”补贴加码、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等机制,激活万亿级消费市场。在投资端,“两新一重”项目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将创造新的增长极,5G基站、东数西算工程等新型基建的推进,既能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又能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业态铺就“数字路基”。
创新驱动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需在两会期间获得更多制度性突破。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将会继续转化为具体政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要继续发力支持,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或将释放高校院所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智能拉动下的A股大牛市,也给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供了条件。有分析认为,资本市场改革或将推出“升级版”,全面注册制下的差异化上市标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体系等制度创新,既能畅通“科技─资本─产业”的高水平循环,又能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开辟新渠道。这种“创新策源─金融赋能─产业跃迁”的协同发展模式,正是中国经济突破“中等技术陷阱”的关键密钥。
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高水平开放始终是破局之道。首两个月外贸数据虽受地缘政治影响增速放缓,但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4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000亿元等,凸显“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转型。两会期间,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或会进一步缩减,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关铁通”合作可能深化,这些制度型开放举措将助力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正在将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规则话语权,这种“以开放促改革”的智慧曾在加入WTO时期创造增长奇迹,如今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将焕发新的生机。
有效应对“变”的不确定性
从地方两会热点看,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资金保障机制、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民生议题将引发热议。这些讨论看似聚焦具体领域,实则关乎国计民生的全方位调整──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依托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后顾之忧”,本质上是在夯实内需驱动的社会基础。这种“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恰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的重要密码。因此,在全国两会的国是论坛上,也将围绕上述命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首两个月经济韧性开局,凸显中国经济“稳”的确定性能够应对“变”的不确定性,而且还能更以“进”开创发展新局。当全国两会凝聚起“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社会共识,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也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来源:大公网 作者:轩辕靖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产需指数双双回升,新订单指数51.1%,上升1.9个百分点,生产指数52.5%,上升2.7个百分点。此外,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基础原材料行业新订单指数创近一年新高,经济回暖态势明显。这意味着,在2025年首两个月,中国经济延续2024年“稳中有进”的复苏态势,并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
中国经济韧性开局,既得益于前期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今日召开的全国两会奠定了积极基调。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重要政治议程,两会不仅承载着总结发展经验、规划改革路径的使命,更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复杂形势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新坐标。
首两个月的经济运行良好,有赖于“政策发力+市场修复”的双轮驱动。一方面,“两新”政策(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两重”建设(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的持续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2.3%,凸显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动能,也使提振经济发展的投资引擎动力较强。再看消费这个主引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商品销售额增长超过20%,文旅市场接待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5%,这些数据折射出政策刺激与内生需求的有效共振。
另一方面,首两个月经济向好,并非简单的总量扩张,而是伴随着发展质量的提升,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7%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2%;再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更显经济增长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