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础研究“高产”探密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科研人员与探索者计划团队联合研发核电设备(2024年10月摄)。(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为更好支持基础研究,上海在全国开展了多项首创性探索。鼓励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让他们能十年干一件事,而不是一年干十件事

  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增设“基础研究”专章,在战略布局、投入机制、组织机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制度设计,明确市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

  截至2024年,参与“探索者计划”的企业从最初的2家扩容到12家,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设立计划,目前,探索者计划已总计支持157项基础研究

  解码大脑中掌控学习与记忆的“分子开关”,连接细胞内物质合成的上下游“车间”,揭示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独特机制……2025年开年一个多月,上海科研人员牵头的十余项基础研究成果登上三大国际顶尖期刊。

  2024年,平均每2.3天就有一篇上海科学家的论文刊登在国际顶刊;《细胞》杂志发布的年度最佳12篇研究论文中,上海占其三……如何为那些跋涉在最先一公里、独辟蹊径做研究的科学家提供长期支持?如何提升功能,在基础研究和新质生产力之间,搭建一条更畅通的“快车道”?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在推动基础研究机制创新上开展了多项首创性探索。

  战略导向为“最先一公里”

  汇聚攀登者

  种子,能否用AI的方式识别好坏?这一前沿课题,国际巨头讳莫如深,几乎不发表论文、不申请专利,以免在信息公开时被跟风模仿,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很难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式来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