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14位政协委员在大会议政建言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卢哲)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9日上午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会议。14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为各领域建设出谋划策。
会议当天9时开始,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辉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小洪,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到会听取发言。
随后,14位委员分别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葛慧君提出,要持续加强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作为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应深学细悟、笃信笃行,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干出新样子、展现新担当。她提出,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引领的能力,更好彰显人民政协的显着政治优势;全面提高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的能力,更好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全面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肩负起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使命担当;全面提高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最大同心圆的能力,更好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功能作用。
中国侨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程红表示,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各地方贯彻执行力度和效果不一,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程红委员建议,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切实从法律制度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落实下来,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提高行政行为透明度、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增强行政行为可预期性。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表示,“硬联通”促进了香港与内地“双向奔赴”,“心联通”更给香港带来阵阵惊喜。发展更加增强了制度自信:“一国两制”不仅能保持香港的传统优势,还能培育香港新优势、新动能。屠海鸣委员建议,要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进入新阶段,“一国两制”的优势不仅要体现在盘活“存量”上,还要体现在做大“增量”上;不仅要发展香港,还要贡献国家;不仅要惠及中国,还要造福世界。要通过深化“‘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香港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要通过深化价值理念的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海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积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陈军表示,从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两岸青年峰会成功举行,到《繁花》《我的阿勒泰》《黑神话:悟空》在岛内反响热烈,以及一系列宗亲、乡亲、姻亲文化活动扎实推进,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在持续深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中,要积极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更为坚实、广阔的平台,让两岸同胞深切感知两岸历史、文化、血缘天然相亲,从而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增进心灵契合。一是建设高水平平台,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二是深挖两岸文化文物“富矿”,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三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守正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形象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会长、澳门万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刘雅煌表示,新时代澳门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关键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思维格局上的突破,要树立“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的创造性导演思维,明晰发展定位,创新城市布局。二是产业发展上的突破,按照适度多元产业政策,盘活产融政策底座,打造中国大服务业先锋标杆城市。三是治理能力上的突破,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治理体系,加强现代化社团联动协作,拓展青年向上流动空间。新时代澳门要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关键是建好三大平台:一是制度平台,助力国家制度型开放。二是经贸平台,用好内联外通优势。三是人才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表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讲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法律故事与当代经典案例,真正落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可入脑入心、事半功倍。聂鑫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好经典案例素材。二是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应进一步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传承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政府与社会协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就增强文化“四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谈了几点思考。孙业礼表示,增强思想引领力,就要善于讲道理。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增强精神凝聚力,就要以文化滋养心灵、固本培元,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价值感召力,就要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持续增进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我们应当学习前人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具象化,融入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用贴近生活、可见可感的方式吸引人们主动接受、自觉践行。增强国际影响力,就要以文化交流促进心相通、民相亲,增进国际社会的认知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地方没有把保护放到第一位,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有必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张广汉建议,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亟需出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用最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文化自信。同时,创新监管手段。提高全民认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表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要以更长远的历史眼光、更宽广的世界胸怀、更强烈的时代责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杜占元建议:坚持思想引领之基,展示中国发展新愿景;弘扬中华文明之光,谱写文明互鉴新篇章。应加强中国当代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讲好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故事,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积极主动展现大国担当情怀,为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全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方案,赢得广泛理解尊重。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同时,汇聚内外协同之力,构建战略传播新格局;彰显科技赋能之效,加快发展新质传播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表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历史重任。张坤建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引导青年当好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者”。打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扩大中外青年人文交流项目,鼓励青年在各类活泼生动的文化互动中交流交友交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全球化优势,大力培养正能量青年网络大V,壮大国际传播青年“轻骑兵”,用通俗易懂、立体形象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主席孙伟表示,今天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但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遇到一些新情况、发生一些新变化。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孙伟建议,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治标和治本相互贯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低碳节约上升为基本国策,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倒逼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会主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表示,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电,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着提升。通过调研发现,能源消费革命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与挑战。欧阳泽华建议,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新型储能、用能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能源消费端关键技术。同时,聚焦“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提升绿色能源消费活跃度。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夯实基础制度、完善核心制度、补齐短板弱项,加强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套和协同贯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赵英民建议,制定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固废污染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制度。加快构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政策和保障体系。制定实施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评估办法,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重金属环境风险分区域、差异化、精准防控制度。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强化机动车环境监管措施,加强重型燃油车监管。完善城市光污染管理制度设计,推动光污染防治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表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取得了显着成就,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当前,面对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不足,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加强。第二,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不协调,各方面协同发力不充分。第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健全,碳定价对绿色低碳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朴世龙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