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李义虎论台海与战略思维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林艳实习记者叶佳怡)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影响两岸关系走向因素、特朗普2.0内政外交开局、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区间思维、“两制”台湾方案的“单独构建”以及“一国两制”话语重塑等问题提出战略性思考。
李义虎表示,虽然从短期来看,特朗普2.0政策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但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大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不仅体现于对两岸终局的主导权,更体现在面对现实挑战环境下的“过程主导权”,目前大陆在过程主导权上正持续不断发力。
李义虎认为,在内政外交的开局上,特朗普2.0与特朗普1.0有显着不同,其外交政策显示出某种帝国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混合特征。在地缘政治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议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美俄关系的调整先于美中关系,特朗普及其国安团队在完成全球战略调整后,才会在对华和对台政策上展现出真面目。由此,从其2.0的外交开局可看出其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精心盘算。
李义虎指出,中美关系属于顶层大国关系,元首外交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也认为,中美关系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走稳走好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一是双方需要加强战略沟通,尤其是元首沟通至关重要;二是明确战略认知,消除误解。尽管中美两国存在结构性矛盾,但双方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可以构建共存关系。三是增强战略互信,履行承诺。四是明确彼此的战略底线和红线。
李义虎认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必须具备复杂性思维,特别是要将底线思维与区间思维高度结合。其中,区间思维是一种具有伸缩性时空,在一定范围可以保持适度弹性并能做出不同选择的思维方式,其限定意义是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上限又有下限,并非固定于某一点,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浮动。解决台湾问题的区间思维就是“求同存异”,不断寻找交集。以底线思维为前提的区间思维,能为两岸关系的增量改革创造更多机会与条件。若仅依靠存量改革解决两岸问题,恐难有突破,但在增量部分则大有可为。随着台海局势及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复杂变化,区间思维也会随现实情况而调整。以区间思维解决两岸关系难题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可以采取“区间定位论”,但“区间定位”跟两岸局势如何变化密切相关,也跟最终采取何种统一方式直接相关。